李永杰:提升大湾区国际传播效能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30/2022 12:43:17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0 次浏览

提升大湾区国际传播效能

2022年11月30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永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为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现代化建设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国际传播创新与协作,充分发挥跨界融合力量,也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推进文化产品落地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国际传播战略应从策略、内容、手段三个方向进行调整。”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国际舆论环境,要求我们对应性地采取措施或者调整国际传播战略方向。其中,在传播内容上,应努力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和更新,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的中华文化符号系统。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它将赋能多元主体和多元化平台建设,并以全新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分发方式突破现有的曲线,5G等新技术的发展又将为国际传播带来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感的下一代应用与服务。我们应当牢牢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丰富国际传播手段,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陈先红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是具有含金量的中国IP,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中国样本、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也是能够产生中国国际传播综合效能的一张国家名片。她表示,在大湾区的国际传播中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类文明交流新形态、人类和平发展新选择、人类命运新方向的人类学视角去挖掘大湾区的国际传播价值,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能力。同时,要围绕大湾区国际传播的核心价值来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传播体系,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引领下一波全球化的方向。

  近年来,一大批影视作品、视听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11月20日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高峰论坛上,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战迪表示,虽然中国的视听节目已经进行了有意识的海外传播,但遗憾的是,真正将这些节目进行落地处理的一般是包括菲律宾、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不过,这依然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未来,我们应在文化、情感、技术等维度给予观照,继而开创中国视听节目模式‘出海’的崭新的文化空间”。

  提炼传播特色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深圳如何进一步做好城市的国际传播建言献策。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就创新深圳城市传播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凝练城市品牌;二是进一步优化城市叙事,要选好、写好、讲好深圳故事;三是进一步完善全媒体体系;四是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深圳拥有成为国际传播领头羊的潜力和广阔空间。要善用、巧用算法,提升我国城市国际传播议程设置和框架设置的能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红表示,深圳与国际接轨一定要有品牌化的意识,要使信息化扩散变成品牌形象的传播。她表示,传播的目标是吸引人,而不是告知人。我们应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在内容上进行大胆创意,通过整合空间、视觉、新闻信息传播,打造品牌形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士林表示,相对于经济、创新、科技等领域,深圳的文化故事讲述得比较少。他建议,深圳在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利用方面要多产生一些想法,多探索一些路径。他认为,人们在这个城市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品质高不高、内容丰富不丰富,除了现代文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之外,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更加重要。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城市都应在这方面多做“文章”。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我们在探讨国际传播时要有底气,要更开放地面对他者进行跨文化交流。在他看来,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国际传播要注意交流重于传播、民间重于官方、文明重于现代三个方面。

  作为业界代表,深圳市驻深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吕绍刚介绍了大湾区国际传播面临的三个问题。首先,声量不足,主要是指在国际报道的规模上、数量上不足;其次,质量不高,在国际报道的内容上质量欠佳;最后,传播分量不够,主要是指国际传播的渠道还不够多,话语权比较弱。他建议,未来大湾区的国际传播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自身的优势,提炼出符合自身特色与特质的话语体系。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