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山 卢芳珠:全球化与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概念、现状与构建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8/2022 1:34:14 PM 来源:山东大学(威海)全球胜任力研究院 0 次浏览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概念、现状与构建

作者:贾文山 卢芳珠   发布时间:2022-03-09 23:56  山东大学(威海)全球胜任力研究院


[摘要]起源于西方的全球胜任力概念,近些年来在国内日益得到重视。在全球化时代,全球胜任力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健全人格、较强行动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全球化复合型人才。通过梳理和分析全球胜任力概念的起源与特征以及教育培训的发展现状,辨明国内外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差异,从而提出新时代中国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建设的提升与测量路径,对于当前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全球胜任力领域的研究,助力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教育力提升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中国;全球化;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到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需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2021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青年干部的能力建设时指出:“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2]近期,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强调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谋划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3]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养高,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意识,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青年才俊。

全球胜任力是认识和了解自我与世界的洞察力、跨文化沟通、说服和谈判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与全球领导力等多种维度的综合能力。中国全球胜任力既包括中国组织与个人在新时代为了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思想,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执行力,也包括中国组织与个人与全球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文明、各宗教以及各政党与其他类型的组织等进行有效沟通,深度合作,共同塑造人类美好未来的能力。鉴于国内现有研究对全球胜任力的学理探讨了解甚少,本文首先梳理了当代西方对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现状,然后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提出全球胜任力中国化的举措。


一、全球胜任力概念的多维阐释

(一)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源起

胜任力(competence)的概念首先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在1973年的《检验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一文中提出的。[4]他指出,天赋和智商的测量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科学有效,学校的测试成绩在检验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胜任力时效果不佳,企业在招聘雇员时需要使用“胜任力”作为指标来选拔优秀人才。这些衡量胜任力的指标包括具体行动力、技术水平、知识面和其他相关因素。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在其2018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是检验一个人解决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并能理解和欣赏他人价值观和观点,能和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进行高效、开放、适当和得体的交流互动,以及能推动人类集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5]全球教育机构World Savvy也指出,全球胜任力是当今年轻人应该具备的一系列技能、价值观和行动不可分割的部分;胜任力能让年轻人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良好的合作者及问题解决者,这些能力将会为他们在多元和相互交融的世界竞争环境中创造适应、生存和发展的机会。[6]

(二)全球胜任力的内涵特征

在教育理念方面,全球胜任力课程蕴含的共同理念着重强调国际性和交流性、文化间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与和平性。[7]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构建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观亦对全球胜任力教育理念起到价值引导作用。

在学生培养方面,有学者指出,在当下全球格局不断变动的时代,全球胜任力能力体系主要由四个核心方面构成,包括“全球学习力”“跨文化理解力”“全球流动力”和“全球公民力”。[8]这四种能力对于提升青年一代的全球胜任力,扩充本国的国际性人才资源储备,促进全球教育理念交流和推动跨文化理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亚洲协会在介绍全球胜任力时列出了21世纪的学生们需要在全球胜任力的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和态度与价值四个维度具备如下四点特征:(1)探索世界的能力;(2)认可和接受多元观点的能力;(3)高效沟通能力;(4)采取积极行动的能力。[9]具体而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能够对当今世界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物能够产生独到的见解,能够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受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影响世界。全球胜任力研究中的这四个重要维度旨在培养青年一代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世界公民,并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全球胜任力的理念在相关学界和业界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衡量指标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文化鉴赏力、沟通能力、道德品行、世界公民素养等。

尽管上述对全球胜任力的内涵描述看似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似乎都是为推动以美式自由主义性质的全球在地化为目标的全球胜任力模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的全球胜任力中国模式在内涵层面与全球胜任力美国模式部分相似,但其目的却不完全相同。

(三)全球胜任力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已经多次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教育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当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机构、跨国企业和教育机构等开始重视所遴选人才参与国际公共事务、跨文化交流沟通、跨文化组织沟通、多元文化管理和全球领导能力等组成的综合实践能力,即“全球胜任力”。例如,2020年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挑战方方面面》的外交政策文件。[10]文件结尾的十条应对“中国挑战”的对策都似乎以《孙子兵法》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思路,围绕如何提升美国全球胜任力和竞争力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其中的第七条和第八条更为明确且更具针对性:第七条主要建议美国国务院、国会、智库和相关私营机构携手合作,做到美国政府官员和美国公众能够及时和持续阅读到作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及其盟国的相关信息,尤其是中国政府官员讲话、文件、官方媒体报道、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成果英文翻译以及中国全球媒体的文章报道。第八条建议则指出,美国应该培养新一代通晓中国语言文化(包括中国伦理,哲学和宗教等方面),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史)的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群体和公共政策研究群体,其中包括外交团队、军事专家、经济学家、技术专家和政治学家等,使他们成为能够使用对方语言流利阅读信息、讲话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新一代真正中国通。为了提升美国的全球胜任力和竞争力,该文件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更知己知彼的目标和路径。

虽然这一文件总体上是共和党执政时期的反华仇华的产物,但是这似乎也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少有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国务院发布《中国挑战方方面面》一个月前,即2020年10月19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党籍主席亚当·郗夫(Adam Schiff)在民主党智库布鲁金斯全球中国研究项目结项活动上发表了题为《如何构建美国的中国情报共同体》的主题演讲。[11] 他在演讲中首先把中国视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然后就如何提升美国情报界的全球胜任力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为了更加精准地分析中国,美国情报界必须提升收集和融合多种海量公开信息的能力;第二,不仅美国全球情报网所有员工都应该对中国的情况基本了解,而且美国情报界还必须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中国情报的分析;第三,美国情报界应该聚焦收集和分析与中国相关的可能给美国造成“伤害”的非传统或软威胁信息。

综上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为了恢复美国全球领导地位,已经把全球胜任力的增强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回顾过去,现代史上的美国似乎经历了至少两波全球胜任力提升的知识运动。第一波是美国二战后为了配合与苏联打冷战而推进的区域与国别研究,第二波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所推进的新自由主义性质的全球在地化研究。上文所描述的动议似乎是为发起第三波美国全球胜任力增强运动以更有效地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而提供的路线图。


二、西方与中国全球胜任力的发展现状比较

(一)西方全球胜任力教育培训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全球胜任力教育培训已不足为奇。发端于1961年的美国和平队早已开设了全球胜任力相关课程,其志愿者教育工作者全球胜任力培训课程设置由三个学习模块组成:(1)认知自我成长过程;(2)学会如何观察判断世界;(3)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认知自我成长的课程旨在强调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性,学习相应的策略措施促进自我提升;教授学习者观察世界的课程旨在让老师在课堂中传授不同的文化理念,促进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搭建桥梁的课程是由Paul D. Coverdell World Wise Schools全球竞争力项目发起,课程旨在促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12]

北美和欧洲的高校、政府部门和跨国企业,不仅把系统学习了解国内多元文化、他国文化以及跨文化沟通作为必修课或常态化在职培训的内容,而且也将其作为管理能力和领导力提升的内容。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国家的管理咨询服务行业长盛不衰。反观中国管理咨询服务行业,目前除了少有的国际管理公司,例如麦肯锡等,进驻中国为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提供类似的管理咨询服务外,中国本土市场以提升全球胜任力为核心培训咨询业务的企业和专业人员并不多见。不过,进入21世纪,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和一些涉外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培养学生与员工全球胜任力作为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的教育培训。

(二)中国全球胜任力教育培训现状

近年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大对中国的舆论攻势,中国不仅在增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中国全球胜任力研究和教育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例如,全国首家全球胜任力研究院于2020年5月在山东大学(威海)正式成立(Global Engagement Academy,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作为一个公益培训项目,该研究院已成功举办三期线上英文评论写作培训班,共培训了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智库和海外中国留学生学员,指导学员完成了300多篇英文评论的写作,其中50篇左右评论被多家国际知名英文媒体采纳或发表。2021年7月24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正式成立了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Committee, ICDC),并在北京市召开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论坛,[13] 这标志着我国全球胜任力教育正走向组织化的过程。

事实上,和全球胜任力评估紧密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早已有之,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其专门针对全球15岁左右的学生进行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三个方面的评估,以测试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进行社会参与的知识和技能。该项目自2000年开始每三年测评一次,被称为“教育界的世界杯”竞赛。2006年,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启动PISA中国测试,上海地区的青少年在2009年和2012年均取得PISA测试中世界第一的成绩。据2019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公布的2018年PISA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整体参赛测评结果排名第一,其中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三方面达到高水平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3.4%、21.7%、22.3%,均位列世界前列,在综合素养方面达到高水平的中国学生占比为25.2%,排名全球第一。[14] 2018年,该跨国组织又推出“社会和情感表达技能”(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青少年大型跨国调查评估项目,测试对象不仅包含15岁左右的青少年,还涉及10岁左右的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和校长。该项测评旨在通过测量调查对象的责任性、情绪稳定性、外向性、亲和性和开放性来探索各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和情感能力发展,其中年龄、性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均是衡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除了经合组织发起的国际项目外,国内的慧育家教育培训机构和华东师范大学于2019年9月启动了“聚焦社会情感学习的教育评估与改进”项目。该项目所包含的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能够为推动全球胜任力教育本土化和培养具有社会情怀的世界公民打下一定基础。同时,我国的高水平大学也在积极探索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国际教育办公室主任高虹老师谈及清华大学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会注重三个层面和六项核心素养:在知识和认知层面上,学生们要积极学习世界历史和文化、掌握一门外语、提升鉴赏不同文化的能力;在人际和行为层面上,学生们需要不断提升跨文化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能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做出具有责任感的行为;在个性品质层面上,学生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看待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加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清华大学的全球胜任力培养理念贯穿于全校的课程学习、课程辅助和课外活动环节当中,具体体现在本科生通识课和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培养、国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的聘任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举办以及中外学生在国际化校园的深度融合与学习交流等方面。此外,浙江大学也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2018年实施了24个“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计划。学生们在印尼、印度、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为期4-6周的社会实践,旨在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及社会实践和专业相结合的综合素养。[15]就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国际化启蒙教育、中外教师组合、全语和双语的融合式培养方式、跨文化和国际化的校园氛围等都是提升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方法。[16] 最近,全球胜任力也被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列为“四大工程”(“实施学位点现代化、交叉融合育人、产教融合育人和全球胜任力”)之一。[17]

近年来,国内以全球胜任力教育为主题的书籍相继问世。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于2019年10月出版的《洞见:培养你的全球胜任力》被誉为是“翔实揭秘‘全球胜任力’育人成果的著作”,书中分析了哈佛、剑桥、牛津、麻省理工等高校的学生所具备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创造力。新航道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胡敏撰写的《全球胜任力: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核心素养》于2019年4月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全球胜任力著作,其中详细介绍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模型,以及在全球化3.0时代青少年和家长如何做才能提升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能力。

(三)中国和西方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客观差异

中西方对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差别首先体现在公众对其关注度上。以全球胜任力为主题进行谷歌搜索的相关词条达到了1亿1千万条,而百度搜索上的相关词条仅有350万条,仅仅占据英文词条总数的1/32。事实上,美国的全球胜任力研究和教育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了,而中国对于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近年才刚刚起步。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2018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一文[18] 指出,清华大学的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需要明确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目标导向,提升学生的学习、工作和为人处事能力,搭建国际合作、智库、学术组织等多平台合作,将全球胜任力的中国语境概念进一步厘清。

近年来,我国高校愈加重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2019年召开的向日葵国际教育暨京师教师教育高峰论坛以“全球胜任力: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核心素养养成”为主题。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指出,中国的全球胜任力教育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未来的视角审视当下、加强跨文化及跨国的教育发展。[19] 会上,由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英国教育科技学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发起的2020年青少年国际素养和全球胜任力教育峰会汇集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内外名校、国际教育机构的3 000多名全球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特殊教育群体的教育问题、教育国际化等等。

有关研究发现,全球胜任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即跨文化管理和全球领导力普遍缺失是限制我国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盈利的平均数只是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盈利平均数的1/3就可见一斑。[20]这一现象应该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三、中国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容与评估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全球胜任力研究大致可追溯到我国2013年以来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展开的区域和国别研究。这也标志着我国相关的国际研究学界从对欧美国家的研究为重点逐渐转移到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为重点。

当前,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具体实践过程中正在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内外部的挑战,比如全球治理失衡、美国霸权主义的横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存在割裂、内在动力与外部环境存在冲突等。因此,中国青年一代的全球胜任力需要在认知层面、技能层面、人格层面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培养和提升。

(一)人格培养层面

在人格培养层面,教育工作者要秉持开放创新、谦虚谨慎、与时俱进、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培养青年学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精神。还应培养学生讲诚信,讲忠真,养成公平正义的品行,和培养面对挑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钉子精神。人格培养的测量主要通过成就动机、个人特质(目标感、责任感)、自我概念和知识获取四个方面来衡量。[21]

(二)认知层面

在认知层面,我们首先需要真正做到四个认知,即文化、理论、制度和道路的自我和他我认知,通过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做到四个自信。再者,当代青年学子需要具备运用中外文学习与获取全球多学科知识和多源资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需要让青年人熟悉和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并具备较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决心,以及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

(三)技能层面:十大技能

结合中国的实际和西方模式,在中国全球胜任力技能培养方面,中国的青年人需要具备十大能力:一是具备讲好中国思想理论、中国文化、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故事的能力;二是具备理解多元多变的世界的能力;三是具备参与全球和国际战略制定的能力;四是具备在全球多元化的环境下与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员有效得体沟通的技能,其中包括社交能力,采访和被采访技能,口头和书面短评的辩论能力和演说技能;五是具有国际谈判技能,包括政治外交和商务谈判等方面的能力;六是跨国与跨文化游说能力;七是国际冲突管理与调解能力;八是具有全球危机管理与形象塑造和修复能力;九是具有有效应对国际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企业管理或跨国非营利机构的运营能力;十是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胸怀和全球领导力。

笔者认为,在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上,人格培养是第一位也是最基础的,是培养全球胜任力的精神价值和政治保障,认知层面的培养是用以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内容和基础,而技能的培养则是全球胜任力实践的关键。个体的认知能力越高,其人格的培养潜力也会得到提升,而技术层面更加强调操作和实效。这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图1)。

(四)如何评估中国全球胜任力

全球参与(global engagement)是构成全球胜任力的前提。全球胜任力具有多层次、开放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在中国不断与世界合作、参与全球竞争及国际事务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我国的全球胜任力也会得到历练和提升。因此,测评全球胜任力的科学标准是看个体或组织投身于国际事务的频率、长度、广度、深度、高度和效度。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做好国内和国际的双循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加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利用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平台等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加强我国全球治理能力、促进国际和洲际人民之间的交流互鉴。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基本的全球胜任力是有效和成功地实施宏大目标的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全球胜任力有助于打通国内外的双循环,促进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会让世界各国加强多领域的互联互通。

为便于中国全球胜任力培养与提升,笔者将中国全球胜任力十大组成部分转换成测量个人或组织全球胜任力的工具,即“中国全球胜任力测评体系”(表1)。表中将每项技能设定为满分10分,十项满分为100分,良好为80分,及格为60分。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人力资源部门即可用以评估相关教育培训课程的效果,学员的进步提升程度,也可以用作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相关媒体智库也可以用来评估排序国际领导、国际组织、相关企业以及社会名流等的全球胜任力状况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用该测评体系进行个人全球胜任力的自评与衡量。


四、中国全球胜任力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加深对世界文明的深度了解是基础

当前,美国意欲针对中国提升美国全球胜任力的举措受美方零和思维的主导性支配。但是,美国意欲提升自身全球胜任力的最新举措值得中国高度关注和批判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地学习。中国全球胜任力提升举措应该立足于平等原则和以合作双赢为目标。我们也需要持续广泛阅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官方文件、主要领导人言论、学术资料、主要媒体文章和报道等,尤其是涉华议题等信息。最后,我们还应该能够使用目标国语言与目标国受众直接沟通对话,真正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国别通、区域通和全球通。

(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评论是重要媒介和载体

过去四年,尤其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国际形象遭受了一定的污名化。积极撰写和发表国际评论,为中国正名,为世界弱势群体主持公道,是展示并修复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国际舆论场上的重要媒介和载体,英文或外文评论主要分为社论和评论两大类。这些国际英文或外文评论具有时效性、原创性、率直性、宣示性、启发性、说理性、对立性和导向性等特点。这些就中外事务表达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和中国主张的评论只要持续保证影响力,在数量与质量上与欧美英文评论相当,就一定能够改变对我国不利的国际舆论格局。

现有的英文评论发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报纸时政评论,字数一般在800到1 200字之间,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中国国际电视台评论版》《南华早报》《中美焦点》《金融时报》等;另一类是面向专业读者的专业刊物时政评论,字数一般在1 200到1 700字之间,比如《报业辛迪加》《外交事务》《国际政策》《国家利益》、War on the Rocks等杂志。

不过,在撰写英文评论时,不能单纯地讲故事,也不是简单以智库报告或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我们应该培养大批青年在国际舞台上持续大胆地阐述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最终汇集成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规模可观的、清晰宏亮的、国际社会接纳并认同的声音。类似评论不仅能够面对误解释惑解疑,以正视听,对国际社会某些反华势力的蛊惑、造谣和谩骂予以迎头回击,也可以提出代表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的原创思想、观点、主张或方案,为打造健康、正义和向上向前的全球舆论场贡献中国声音和力量。这样不仅在个人和国家层面,我们都能够持续不断地发挥出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的影响,激活并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

(三)继续与他国合作共赢是必由之路

中国应该与胸怀同一愿景的国家一道,推陈出新,共同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新型理论体系、新型话语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和新型文明体系。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做到独善其身,而且要能够惠及全球。这更意味着中国不仅需要向世界贡献消费性的物质产品,更要向世界贡献思想、知识和文化产品,为构建一个更繁荣、更绿色、更和平、更平等、更正义和更自由的世界而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当前中国全球胜任力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终极目标。


注释

[1]《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9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19/c1001-29033860.html,2020年12月1日。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王沪宁出席》,2021年9月1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9/01/c_1127818143.htm,2021年9月27日。

[3]《新任教育部长怀进鹏:要增强四种能力》,2021年8月27日,https://k.sina.com.cn/article-1749990115-684ebae3020015k3d.html,2021年9月27日。

[4] D.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vol.28,no.1(1973),p.1.

[5]《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 2018 Global Competence)》,https://www.oecd.org/pisa/pisa-2018-global-competence.htm,2020年12月1日。

[6]《World Savvy官方网站》,https://www.worldsavvy.org/about-us/,2020年12月1日。

[7] 徐辉、陈琴:《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胜任力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第3-11页。

[8] 杨启光、王伟豪:《世界青年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与我国的策略选择》,《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77-85页。

[9]《什么是全球胜任力(What is Global Competence)》,https://asiasociety.org/education/what-global-competence,2020年12月1日。

[10]《“中国挑战方方面面”外交政策文件(The Elements of the China Challenge)》,2020年11月20日,https://www.state.gov/wp-content/uploads/2020/11/20-02832-Elements-of-China-Challenge-508.pdf,2020年12月1日。

[11]《民主党主席郗夫在布鲁金斯发表“中国与美国情报共同体”演讲(Chairman Schiff Speech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on China and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2020年10月19日,https://intelligence.house.gov/news/documentsingle.aspx?DocumentID=1093,2020年12月1日。

[12]《美国和平部队全球胜任力官网(Peace Corps-Global Competence for Educators)》,https://www.peacecorps.gov/educators/resources/global-competence-training-educators/,2020年12月1日。

[13]《国际胜任力专委会成立浙大联合主办首届论坛》,2021年7月29日,https://new.qq.com/omn/20210729/20210729A0FRR000.html,2021年8月4日。

[14]《PISA 2018测试结果正式发布》,2019年12月4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12/t20191204_4107 07.html,2020年12月1日。

[15] 张荣祥:《以海外实践共同体模式提升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基于浙江大学“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计划的多案例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第148-151页。

[16] 刘林林:《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途径与方法》,《高教论坛》2020年第5期,第38-40页。

[17]《山东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工作会议召开》,2020年9月5日,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003/138530.htm,2020年12月1日。

[18]《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2018年2月9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2/09/nw.D110000gmrb-20180209-3-07.htm,2020年12月1日。

[19]《中外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全球胜任力”》,2019年11月17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427792142987736&wfr=spider&for=pc,%20http://education.news.cn/2017talk/20190404a-no-portrait.htm,2020年12月1日。

[20]《当文化不再起作用(When culture doesn't translate)》,https://hbr.org/2015/10/when-culture-doesnt-translate,2020年12月1日。

[21]《关于胜任力,不可不知的六大关键点》,2018年7月25日,https://www.sohu.com/a/243157227-761946,2021年9月20日。


贾文山(1961-),男,陕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中国传播学等,邮箱:wjia66@hotmail.com。

卢芳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来源:贾文山,卢芳珠:《全球化与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概念、现状与构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1月,第26卷第1期,118-128页。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