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亚军 王婷婷:以“三个务必”的清醒坚定走好中国高等教育新的赶考之路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24/2022 6:14:11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教育强国】以“三个务必”的清醒坚定走好中国高等教育新的赶考之路
2022年11月24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耿亚军 王婷婷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务必”;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中深刻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郑重嘱托,勉励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继续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自觉,激扬奋斗精气神,重整行装再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坚定历史自信,走好高等教育新的赶考之路。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教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10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57.8%,10年提高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全国共有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比2012年增加近一倍。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等学校(未包含成人高校)10年累计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7700多万人,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高校牵头建设了38%的国家高端智库,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形成了布局清晰、层次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数据记载了历史,展示了成就,彰显了未来。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服务”,深刻理解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必须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好筑牢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全员参与、全过程发力、全方位突显的“三全育人”。要以“学懂、有效、管用”为着眼点,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让学生学明白、做扎实、能运用。同时,还要不断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把高等教育战线的好传统好作风带进新征程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这为我国高校扎根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根本遵循。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扎根中国大地的高等教育,因党而生、为党而兴、与党同行。长期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高校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把广大师生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新时代新征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让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在校园传承弘扬,教育广大师生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弄明白未来,更好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坚定意志。
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广大教师放在心上,将教师工作摆到极端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把舵领航。广大教师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坚持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先生”。要强化价值引领,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使广大教师严守行为底线,追求高位标杆。要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师继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健全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实践锻炼和系统培训,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推进职称改革,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完善教师工资待遇长效联动机制。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关心国家命运、关心社会现实、关心人民需求,发挥好自身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有所建树,在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上见实效;不断完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不断提升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高等教育发展新天地
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前进动力,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需要高教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面对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中保先保洁,在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时忠诚坚贞,在面对一些党员、干部初心蒙尘褪色的倾向中彰显活力。
要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开启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征程。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改革点多面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短板,几乎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要敢于斗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问题解决。扎根中国大地,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革故鼎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紧紧围绕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着眼于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与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新时代要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百年历史、伟大事业、使命号召,造就了世界第一大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兴党,塑造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着力健全学校党建工作体系,压实党建工作政治责任,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完善干部工作机制,完善“为师生办实事”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以及各种风险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把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主责主业完成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