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数字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探索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5/2022 5:31:19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杨东:数字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探索
2022年05月10日 16: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杨东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时代;交叉学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我想不仅仅是为迎接五四青年节,更是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的历史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教师队伍、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的系统性总结和集大成的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理论提炼和实践应用,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要发挥独树一帜的引领和典范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执行贯彻的全过程中,闯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我有幸于2019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一次在现场再次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谆谆教诲,心情激动、深感振奋、备受教育。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时代机遇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当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故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探索建设,应当围绕当今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时代命题开展,从而推动其各方面成果转化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成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数字文明发展的新契机。
当前,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其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科技研发、产业升级、法治建设、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问题也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探索中必须回应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文中明确指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数字经济的规范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回答好这一问题,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体现。因此,必须在数字时代和数字文明的大背景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基于数字时代发展需求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高等院校应当面向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探索符合时代发展主题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一是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加快理论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数字经济时代,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理论无法解决新兴经济业态和社会的各类问题,需要新的原创理论成果作为实际问题解决的指引。故此,应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建设新型教学、科研体系,围绕四个面向,开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加强跨学科跨学院跨单位的协同创新,同时推动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数字化学术资源库的建设,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和新型高校智库。在此过程中,需要探索形成数字时代的原创性理论或概念,不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笔者团队近年来自筹经费组织千余人次的学生们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广泛的国内和国际游学,基于对国内外100多个城市、200多个案例以及1000多位人物等实地调研和访谈,系统性提出了众筹金融(WeFinance)、数字文明(Digital Civilization)、以链治链、法链(RegChain)、双维监管(Twin-dimension Regulatory System)、平台数据算法三维结构(P-D-A Paradigm: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共票(Coken)、元平台(Meta-Platform)、平台政府(Platform Government)等原创性概念或理论,将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引入研究范畴,在国内外发表了系列成果,探索了技术、经济与法律、治理等交叉融合的研究、教学的范式和路径,初步确立了独树一帜的文理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人大模式,推动了中国自主的数字法学、数字经济、数字治理的知识体系建构。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新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围绕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等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数字经济所产生的各类问题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且相互之间紧密关联,仅凭单一学科领域的知识难以使之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应当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跨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开始探索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体系建设。譬如,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已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立足“双一流”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体系,瞄准党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凸显人文理工交叉特色,聚焦数字社会科学领域,明确“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人文”三个数字社会科学的重点方向,聚力产出人文理工交叉全国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促进新技术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打破学院、学科、专业壁垒,开展交叉型博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基于跨学科交叉平台和导师团队单独配置博士生招生名额,通过法学-工商管理等6个本科双学位、区块链与数字社会等19个本科荣誉辅修学位等加强本科生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建设,实现文理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型集成技术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急需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数字文明发展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三是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建设道路,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理论成果转化为经济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数字经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呈指数级发展,元宇宙等新兴经济业态的涌现也对数字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论研究必须基于实践的发展持续更新,才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精确匹配。因此,必须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成果转移到应用产业化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健全市场主导、高等院校牵头、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的对接。通过高等院校理论成果与实践应用的融合衔接,构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互动与共建机制。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探索展示数字时代教育领域的“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探索,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数字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立足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国情现实,围绕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中国问题不断突破创新,才能有效发挥其引领科技变革发展和促进社会思想文化创新的价值,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有效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探索,不仅有助于促进本国发展,也能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答案”。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域外诸多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通过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提升教育水平,有助于我国面向国际推出代表当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先进学术教育机构和重大科研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通,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介绍中国理论,推广中国思想,使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探索不仅回答“中国之问”,也回答“世界之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的转型作出积极贡献,向世界展示教育领域的“中国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首家元宇宙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元宇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