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丹洁 宁菁菁:构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2/13/2022 9:29:35 A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构建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

2022年12月12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段丹洁 宁菁菁


关键词: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


  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转型加速期,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中国文明观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启迪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首次向世界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为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贺信中,再次向世界传递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华文明发展史、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国外文局综合业务部一级巡视员黄卫表示,在把握中国文明观的过程中,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定历史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树立话语自信,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在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日前举办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表示,人类现在面临生态赤字、和平赤字、财政赤字、治理赤字以及社会动荡、战争等问题,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中国文明观超越了“文明等级观”“文明冲突论”“人类中心论”的文明观,倡导文明平等、文明交融、天人合一,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从技术单轮驱动到技术、道德双轮驱动的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明观的系列重要论述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为解决当今世界文明现实问题提供了实践对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主任张世飞认为,我们应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处理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民间人文交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措施,厚植中国文明观基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范大祺从话语建构、话语转换、话语传播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在文明观的话语叙事上应做到“以我为主”,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寻找中外之间的利益共同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超越本土语境,降低“文化折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润青进一步表示,我们应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坚守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构建引领21世纪的人类文明。


  多层次打造立体传播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着眼于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立足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纲,中国正在以一种自信饱满、坚定从容的姿态讲述自己的文明观。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沈湘平认为,在对外阐释和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以“西方”为方法,也要防止简单的、形式上的以“中国”为方法,而应深刻领悟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中蕴含的“人类”逻辑,懂得以“人类”为方法。只有做到以“人类”为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研究员孙敬鑫表示,中国倡导的文明观,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要进一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需要瞄准青年群体、用好社交平台、提升传播能力,并做到知己知彼。他建议,推进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做好文明观的故事化、中华文明的具体化、构建过程的对象化、传播工作的差异化等工作。


  在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周亭看来,我们应积极采取打造立体话语体系,多层次阐释中国文明观;尊重国别区域差异,实施精准传播;优化传播策略,增强文明观念阐释力量;发挥智库作用,搭建学术交流桥梁等措施。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周鑫宇谈道,中国文明观的对外话语构建,关键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展示,尤其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结合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现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韩献栋提出了中国文明观对外传播的具体方法。他认为,要充分挖掘“和”“礼”文化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推进理论化提升工作,争取生产出一些有国际影响的理论成果,这对于构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国际安全环境至关重要。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从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的角度提出,一方面,要通过“内修文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传承好、发扬好;另一方面,也要“外广交游”,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和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从功能、规范、文化、自然、情感五个维度出发,提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由“开放中国”转向“全球中国”。结合北京冬奥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要以更为多元、包容和年轻化的方式,借助高科技和数字化手段,探索基于文明共生、共享和共荣理念的新媒体国际传播新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辉认为,在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思想范畴和价值观范畴上与其他文明进行话语对接和沟通,并及时吸纳来自民间交流的日常话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谈道,随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增加,我们迫切需要以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为目标,持续对外开放,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编辑部主任张施磊提出了国际传播中的“三破三立”,即破秩序、破围堵、破束缚,立格局、立表达、立效能。她提出了中国文明观对外传播中的七个核心问题,即聚焦重要性、展示复杂性、要有颠覆性、要有创新性、建立相关性、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品牌建设和营销意识。


  外文出版社英文编译部主任冯鑫表示,中国文明观的国际传播,既有谈理论讲道理的“硬传播”,也有讲故事和生活的“软传播”。翻译作为中国文明观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应该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在“以我为主”的同时,注意跨越文化鸿沟,不断增强对外传播的效果。对此,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进一步阐释说,翻译工作和国家形象是密切相关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机械翻译,而应跳出“形”的束缚,甚至做到“得其意忘其形”。同时,对外传播工作要将“做好报道”和“讲好故事”结合起来,挖掘中华文化深层次价值观念,传播过程要有受众意识和共情思维。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