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娟 李晶:加快促进新时代国际教育发展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2/16/2022 10:54:58 A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加快促进新时代国际教育发展
2022年12月16日 07: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美娟 李晶
关键词:新时代;国际教育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石,也是各个国家的民生大计。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高度交融的今天,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作为不同民族、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渠道,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12月10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机构主办的“2022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与教育从业者齐聚“云端”,分享了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与中国国际教育新使命的见解。
正确认识教育数字化时代之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迭代升级,新的增长动能对各级各类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教育数字化的时代之变是世界各国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面临的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表示,信息技术必然会改变教育的生态、空间、方式,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其开放性、个人性以及互联互动的特点。要明确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信息技术是手段,立德树人才是根本目的。技术主义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促进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表示,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密切跟踪深入研究。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作为科研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教学中技术的应用最为敏感。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认为,人机协同正在推动教育范式改革,促进学科的融合,智慧平台的交互作用使得办学资源有了新的变化。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型,努力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驾驭者”。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球通胀严重、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高质量的教育能够使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技术赋能创新创业也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可能。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梅伟惠表示,后疫情时代全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而数字技术的引入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多所一流高校纷纷开设数字创业教育项目,系统地推进数字创业人才培养,满足数字创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国内外主流慕课课程已构建大量免费创业教育课程,不但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法。梅伟惠表示,越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越有价值,值得高校更多关注与重视。
重塑国际教育科研新范式
在各级各类教育争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学术、期刊与学科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比较教育研究者外语水平普遍提高,简单的翻译借鉴与启示已经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新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式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知识生产,国际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因而其研究价值也在于知识的创生。”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如是说。对于新时代的国际教育定位,陈时见从科学研究的价值诉求、国际教育研究的价值定位、范式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科学研究的领域、范式、方法、条件决定其成熟程度与发展走向,进而决定知识创生的可能与结果。具体到国际教育研究来说,要从知识生产、人才培养、教育改进、教育重建四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改进,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主动提供中国方案,积极推动全球教育治理规则建构,为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跨学科研究往往能为学科建设提供更丰富的视角。“改进科学”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质量运动”中被公共医护领域大量应用,在形成多种理论模型后于21世纪初被引入教育领域,形成教育改进学。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当选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李军介绍了教育改进科学的发展历程、标准、框架以及各国实践进展。他认为,教育改进应该以方向、强度、广度、速度、可持续性等价值为衡量标准,该标准具有特别的指向性,也代表正向和进步。教育改进科学的知识构成分为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两者结合才能提升改进力,在实践层面尤其要注重专业共同体的建设以及人际关系的改进。
学术期刊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向旭通过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几本核心期刊的高频词、文章数量、篇幅等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比较教育研究范式更加多样化,但编译介绍外国(国际组织)教育资料的浅层研究仍占据大多数,研究的深度尤其是批判性不足。据此,他建议增加比较教育学术期刊的数量,进一步提升现有期刊的学术影响;鼓励跨学科比较教育研究;增强比较教育研究的批判意识,鼓励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更加多样化的研究范式;同时,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国际学术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开放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期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蒋凯提出,开放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他呼吁我国应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迎接大变局的挑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正青建议中国应抓住流动性资源在全球化重组的机会,加大对国际性科研人才的优惠引进力度;继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加大“一带一路”教育倡议的推进、落实力度,支持中国在海外分校合作办学的方式,提供高质量的国际教育公共产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高等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