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早 段丹洁:发展具有独特生命力的当代中国阐释学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6/2023 7:30:31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发展具有独特生命力的当代中国阐释学

2023-01-16 作者:陈俊早 段丹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阐释学经由译介进入中国。长期以来,我国阐释学研究主要以西方阐释学为主导。近年来,我国学界为推动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不断努力探索,以“强制阐释论”“公共阐释论”等为代表的原创理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进一步打破西方传统理论固有模式的束缚,落脚于中国当代文化与社会实践,发展具有独特生命力的当代中国阐释学体系,既是时代需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关键。

  把握中国阐释学的核心问题与方向

  近日,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学报》编辑部以及《学术月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文艺学经典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专家学者立足中外文艺学经典文本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现状,兼顾方法论和实践创新,围绕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新路径、新视野和新方法等话题展开研讨。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六个核心问题及其要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积极回应。张江指出,中国学术传统中虽无阐释学的概念和学科,但有丰富的阐释学思想和经验,这是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可靠资源和坚实基础。我们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提取和改造中国传统阐释学资源,从本体论到方法论,提出和建构我们自己的概念、范畴、命题,以至系统完备的当代中国阐释学体系。

  张江表示,要从中国阐释学传统与经验出发,落脚于当代文化实践,构建中国形态的当代阐释学。坚持方法论与本体论并重,从方法论入手实现本体论的超越。重视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基础性意义,既要弘扬民族精神,辨识民族基本概念,又要在融合西方概念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学科理论。学习和运用多学科发展的突破性成果,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学科交叉与融合。扩大阐释学在文学、历史、哲学乃至法学等人文学科中的应用,在不断前进的实践中为阐释学建构提供生动的思想资源。将零散的阐释经验和成果集合为阐释的一般知识,构建系统、完备的阐释学形态。

  在西方,第一个完整的现代性理论体系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表示,康德将现代性的核心理解为启蒙,而启蒙是建构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和环节。福柯身处后现代社会,理性早已被秩序化、知识化、权力化,理性依附秩序,秩序使启蒙理性边缘化。张政文认为,关于康德与福柯的现代性之争,应立足中国学者立场,站在中国文化现场,从更本质的方面来看。现代性之争关涉到什么是进步、人类是否能够进步、人类怎样才能进步、人类是否已经进步并将继续进步的问题,需要在人类共同命运、共同问题、共同价值、共同未来的高度进行更全面、更深入、更有现实性的思考与探究。

  近年来,中国阐释学建构引起广泛关注并取得较大成绩。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表示,在中西文论互鉴的视域中讨论中国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建构问题,需要建立起古今中西的多重视野。构建中国阐释学需要直面西方诠释学传统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尤其是应对西方诠释学进入后现代主义之后所遭遇的诸多阐释困境。清理中国古代阐释传统,尤其高度重视与西方诠释学传统存在异质性的因素,还需要建立阐释学的跨学科的对象意识。

  重视文艺学经典的当代阐释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立人”为主旨。20世纪初,王国维积极引介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以此会通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同时结合经验论观念以针砭时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表示,百年来中国文艺思想长期陷于自律与他律之争,而关乎人性、人道的美学立场始终存在。今天,从观念史角度审视中国现代美学问题的缘起及其流变,既是为了正本清源,也是为了重续美学的人文之思。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梳理了近代以来以林传甲、黄人等学人为代表的“文学史”观念,提出把文学史实当作客观基础是20世纪以来文学史书写产生的固定范式,后来的文学史料学和文学编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形式。但文学史实并不是真的事实,而是在范式形成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理论观念。由此将引发学界对既有文学史范式的反思和重构。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红色经典的美学理论阐释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教授王杰认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自延安时期以来出现的“红色经典”的理论阐释,既是当代中国现实中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重要机遇。不同于阿列西的“第三种形态的先锋派”,而是大众性的、民族性的、以社会主义目标为基础的先锋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先锋派的“第四种形态的先锋派”的理论概念,着力对“红色经典”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作出分析和阐释。

  文艺学经典也是一种历史流传物,其意义和价值是在持续不断的理解和阐释中生成的。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谭好哲认为,语境的转换会导致文艺学经典问题视域的重置,从而形成理论聚焦的改变、理论内容的重释、理论价值的再审视。当代文艺学对中外经典的接受应该立足对历史语境变化的理论自觉,基于当代社会和文艺发展的时代需要,自主重置文艺学经典研究的问题视域,形成新的理论聚焦、新的理论阐发、新的价值认定,将经典的再认识再阐释汇聚于中国当代文艺学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构之中。

  症候阅读法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一书中提出的阅读方法。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正龙看来,症候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观念,也具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意义。文本表述与意义表达、文化形态与意指过程的不一致,不唯存在于哲学文本、理论文本,更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样态,在如今广泛存在。因此,时代症候、文本症候和症候阅读法三个层面如影随形,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汇通中西拓展阐释空间

  浪漫主义思潮与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近代美学史上的高峰,产生了诸多经典的文艺学理论,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广阔深邃的再阐释空间。此次会议的主要发起人、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结合黑格尔的哲学、美学体系,论述了艺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的三段式辩证演进,并进一步阐释了艺术的三种历史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过渡、转化关系。他表示,浪漫型艺术是三个历史类型演进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关于艺术“终结”“解体”的言说,都出现在浪漫型艺术的最后阶段。要弄清黑格尔如何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运动,描述艺术发展的逻辑进程。浪漫型艺术的“终结”“解体”不等于整个艺术的终结,浪漫型艺术之后,出现和开启了另一种新的当代艺术形态,即自由艺术。

  马克思主义美学或艺术哲学的创立与发展,实现了世界美学史或艺术理论史上一次伟大而深刻的理论变革与范式转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宋伟谈道,只有从“范式革命”的视域来理解和把握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哲学革命意义,才能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哲学内涵和理论意义。从本体论层面看,马克思开启并完成了从“实体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的艺术哲学范式转换;从认识论层面看,马克思开启并完成了从“抽象的唯物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艺术哲学范式转换;从现代性层面看,马克思开启并完成了从“批判美学”到“解放美学”的艺术哲学范式转换。

  我国当代文艺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各种文艺学理论资源的吸纳借鉴。面对中外古今各种文艺学经典论著,如何进行研究阐释的方法论问题颇受关注。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赖大仁提出了“原旨性阐释”和“应用性阐释”两种方法论。前者旨在使阐释目标回归历史语境,从而理解和把握经典论著本来的理论内涵;后者试图联系现实语境,形成富有创见、助益当下的阐释话语。赖大仁表示,这两种阐释向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应当基于对经典文论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形成一定的阐释张力,同时又能够相互呼应和彼此契合,从而达到对各种文艺学理论资源的充分阐释和借鉴应用。



关键词:美学;艺术;哲学;方法论;学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宗悦)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