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杰:区域国别研究复兴对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意涵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6/2023 9:09:20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区域国别研究复兴对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意涵
2023-01-05 作者:吕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9月,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正式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十四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自此启动了全国范围内建设“区域国别学”的热潮。作为与区域国别学有着“特殊亲密关系”的政治学(尤其是比较政治学),如何在学科建设中更有效地拓展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和互融,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更好地推动自身的理论建构和方法学创新,为建立中国政治学自主的知识、学科和话语体系作出积极的贡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区域国别学的缘起与面临的批评
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研究,Regional & Area Studies)的发展一直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及地缘政治和经济纠缠在一起。在以大航海为主要驱动力的殖民时代,区域国别研究所采集的信息和相关分析,主要被殖民宗主国和殖民者用来寻找和描绘“异域的他者”,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以及确认“我们”的优越性。在冷战时代,区域国别研究采集的信息和相关分析,主要被两大对抗阵营的主导国家用来理解和分析“敌人”,从而辅助制定能更有效“击败敌人”的策略。在后冷战时代,面对日益增长的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政治协作的需求,区域国别研究采集的信息和相关分析,主要被用来更好地理解“潜在的合作者”,协助推动更高效的跨区域合作。因此,不管是殖民时代占据世界舞台中心的欧洲大国,冷战时代的两个超级大国,还是冷战结束之后崛起的新兴力量,都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持了相当活跃的学术团体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区域国别研究在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知识,为丰富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各专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材料、学术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和质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区域国别研究过分执着于事前划定的地理或文化圈层有诸多的批评,认为可能因此把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人为排除在考察视野之外,从而导致偏差甚至错误的结论。另一部分持后现代理论、批判理论的学者则认为,区域国别研究中遗留了太多殖民时代的特征和话语体系,往往对后发地区和国家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态视而不见,没能真正从被考察对象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深入挖掘真正的地方性知识。除了上述视角外,各专业学科也从理论发展和方法应用等方面对区域国别研究提出了批评。政治学尤其是比较政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互动显得尤为突出。
区域国别学与政治学的互动
区域国别研究不仅为比较政治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观察,而且借助对特定地域或社会政治生态的考察,提炼了一大批有价值、可迁移的学术概念和学理框架,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政治实践。比如,基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提炼的发展型国家概念,被用来理解韩国、新加坡等东亚新兴产业国家的发展,以及印度、巴西等南亚和拉美国家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的关键角色。
但因为政治学的学科特性,政治学学者特别关注和强调对经验现象的理论化抽象,及针对其差异和演变的逻辑解释,强调通过学术努力来拓展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从而提升理论对政治实践的解释力和引领性。因此,政治学学者对区域国别研究中过分满足于解读、过分倚重质性研究、整体考察过程不透明、研究结论的可复制性较低、研究者主观判断影响太大等问题提出了批评。此外,对于地域或文化圈层的同质化问题,政治学学者们建议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更多采纳混合方法的研究设计,多留心因为聚焦于特定的区域或者社会而在其理论阐释中引入的边界条件的影响,更积极地与政治学一般性理论进行对话从而拓展其理论的适用范围。
面对包括政治学在内的各种批评,区域国别研究的回应和调整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方法学层面引入了更丰富的研究工具,更注重跨社会、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更为系统地借助比较视野,拓展学术概念的可迁移性及理论框架的适用范围。二是继续强调对地方性知识和情境重视的传统,在理论上更倾向于发展中层理论,保持理论发展对地方情境的敏感性,并开始重视边界条件在理论拓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调节作用。区域国别研究借鉴了比较案例研究的核心逻辑和实践程序,侧重考察功能类似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在不同情境中的呈现,强调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采纳对地方情境更为敏感的操作化和测量策略,从而在一般性的理论抽象和对地方性知识与情境的深入理解之间,达成一个相对合理的平衡。
以中国为观照的区域国别学和政治学
二战以后,美国主导的西方区域国别研究,借助对现代化/发展及民主化/转型这两大学术议题的集中考察,成功实现了与各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和拓展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议程设置能力。与美国所推动的单进程、单方向的现代化和民主化理论议题不同,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和政治学研究可以更切实地从有效治理的角度切入,围绕如下议题进行重点考察:全球范围内有哪些不同的治理体系和制度,在什么样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环境下实现了有效的治理?作为政治实践中关键参与者的政党,在推动有效治理的过程中(除了传统政治学理论强调的利益表达和选举动员功能之外)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是如何有效发挥这些作用的?不同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会因为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呈现哪些不同的形态?这些议题强调国家治理、政党实践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强调地方性知识和情境的调节作用,不仅与区域国别研究强调的对情境敏感的中层理论吻合,也与政治学强调的以理论发展为导向(聚焦于特定学术概念/变量)的学术研究契合。
以中国为观照的区域国别学和政治学,若能真正去考察和了解不同社会在处理人类共同问题上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和制度化应对措施,真正从比较视野去认识地方性知识和情境对上述多元化制度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影响,真正把中国的经验放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考察和评估,才能在保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同时,用平等的眼光去认识和了解其他社会的发展模式和道路,用更积极的心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澄海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