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见 杨盼 |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路径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4/20/2023 9:30:04 AM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0 次浏览

【教育改革与发展】陈时见 杨盼 |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路径

陈时见 杨盼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04-19 11:52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年01期

作者简介: 陈时见,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杨盼,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高等教育.

DOI: 10.14138/j.1001-4519.2023.01.004609


摘 要: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推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从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逻辑理路而言,质量提升是核心目标,协同发展是重要使命,对外开放是战略选择。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坚持整体性发展目标,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突出综合能力建设,夯实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需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需要统筹区域发展布局,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中西部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振兴;战略逻辑;发展路径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科学把握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时代价值,厘清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逻辑理路,探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发展路径,对于理解和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时代价值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的领域。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形态,有助于完善融合互补的高等教育结构,有助于优化同频共振的高等教育格局,不仅关涉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现代化也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意义。


(一)构建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形态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板块,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可见,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形态。


首先,缩小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借助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可以加快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缩小不同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从区域外部来看,通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可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从区域内部来看,通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可以加快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现阶段,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已经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路径。借助集群发展战略可以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高等教育的“联动性”,缩小区域内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


其次,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中西部地区的面积不仅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半数之多,其高校数量也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半数以上。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快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整合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定向培养师资、共同开展科研等多种方式,带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增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布局。另一方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于加快中西部高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解决其面临的内生性发展障碍。


此外,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使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在推进过程中建立一种政策纽带,即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高等教育”之间相互耦合的关系,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融合互补的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可以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关键动力。鉴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可以进一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层次结构不适应的问题,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完善融合互补的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在历史、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差异,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衡。因此需要深入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并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部逐渐走向均衡稳定的状态。一方面,借助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可以加强中西部省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改善我国高校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另一方面,依托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可以补齐中西部高校资金保障不足、科研基础薄弱等发展短板,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优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体现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优化形式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强调提高继续教育的服务能力,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等教育形式进行综合改革,以适应和匹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通过不断完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优化升级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来加快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助力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第三,丰富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在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中既要重视重点高校的建设也要兼顾一般高校的发展,从而形成有梯度、多元化的高校办学格局。通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可以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协调性。一方面,强调引导高校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依据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在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最合适的“生态位”,推动高等教育系统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高校克服同质化的办学倾向,由同型竞争转向错位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性与凝聚力。


(三)优化同频共振的高等教育格局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有助于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推动构建同频共振的高等教育格局。第一,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有助于落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方面,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必要支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必然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及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另一方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人才振兴提供全面支撑。因此,通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可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并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的适应性。


第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高校要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以实际行动体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加强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一步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必然要求高校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联系,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融合,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和服务社会的效能。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逻辑理路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支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性内生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中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坚持协同发展、突出质量提升、强化开放办学,这既体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核心目标,又展示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使命,还反映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战略需求。


(一)坚持协同发展的基本理念


协同发展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互促共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要以协同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与重要使命,通过优化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健全高等教育共建机制,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的整体效能,实现“共治共赢”的发展目标。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能够协调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以及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并加快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构建。因此,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统筹协调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从而打造一流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首先,在宏观层面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协调。省级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够强化国家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布局与规划,并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和重要支持。所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加强省级统筹,做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以确保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与快速发展。其次,在中观层面推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治理的合力,并推动高等教育有效融入区域发展。由此,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在推进过程中强调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商机制,以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最后,在微观层面强化高校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高校自主发展是加快高校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重要手段。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高校要充分抓住“放管服”改革机遇,构建内部治理的“自生秩序”,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是健全高等教育共建机制。目前,推动高等教育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它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契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共建机制,以解决中西部高校在办学资源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首先,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策略。为满足高校改革创新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要建设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其次,促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协同性是指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在目标、规则和兴趣等方面达成的一致性。为促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从区域协同和单位协同两个层面出发,从整体到局部搭建起一个严密的协同组织网络。其中,在区域层面强调加强区域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助共建,提升中西部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整体水平。如借助两个“西三角战略”,推动区域高校的深度合作、联动发展。在单位层面强调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企业、高校、科研场所的合作与沟通,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如通过政、产、学、研多方发力,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能。


(二)突出质量提升的战略目标


质量提升不仅是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基于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逻辑要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以进一步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一,实施高等教育人才战略,提升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为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国家和地方在中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一方面,确立人才开发的重要地位。优质的人才资源和高层次的人才队伍能够解决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并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有效的研发和推广,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为确立人才开发的重要地位,国家制定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等多项政策,中西部各省(区、市)也开始对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开发规划进行优化,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加快优秀人才的引育并举。通过“引育并举”可以构建人才流动闭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因此,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要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破解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困境。


第二,加快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高中西部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新的战略布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强调全面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关键力量。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无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家层面,《振兴计划》强调在中西部高校培育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科研经费和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中西部高校科研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地方层面,中西部各省(区、市)为推进高校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分别出台了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意见。如重庆市强调通过培育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群体,实现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三,注重高等教育服务职能,增强中西部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关系。因此,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要加强社会服务,不断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成效。在国家层面,强调从中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把推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核心目标。如“提升工程”强调要进一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在地方层面,中西部各省(区、市)也强调要把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如陕西省强调在“十四五”期间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速“两链”深度融合,实现高校服务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开放办学的关键策略


教育对外开放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当前,面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中西部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开放办学,不断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能级。


首先,更新高等教育开放办学理念。适宜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理念能够进一步加深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对外开放成效。在当前国内外的特殊形势下,中西部高等教育开始强调更新对外开放理念、提高对外开放成效,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教育能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一方面,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统筹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建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双向逻辑”,不断提高教育对外开放的实际效益;即在对优势教育资源、先进办学经验进行引入和借鉴的同时,也要强调让区域内更多优质教育走出去,实现教育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增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服务性。新时期,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强调要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保持同向而行,同时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服务面。


其次,打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在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主动或被动地融入世界教育治理体系、参与国际和区域教育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逐步迈向世界体系的中心,在教育对外开放中逐渐形成“开发者”角色。在此背景下,我国强调进一步增强中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主动性。一方面,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发挥重点建设区域的比较优势,打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如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开发等建设,构建立足西南、放眼世界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另一方面,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加深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综合成效,推动构建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体系。


最后,完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机制。随着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外开放更强调走进国际教育舞台中心,不断丰富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与机制,努力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为适应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中西部高等教育强调通过完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路径,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一方面,加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为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政策,以确保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顺利推进。如教育部在新一轮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意见中指出,要提高西部高校的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进一步增强西部受援高校组织国际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丰富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内容。中西部高等教育强调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扩宽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领域,在合作办学、区域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互联互通,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通过开展机制创新和服务保障,充分释放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潜力。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发展路径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支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性内生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把握好时代诉求与发展逻辑的内在要求,坚持整体性发展目标,突出综合能力建设,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统筹区域发展布局,探索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实践路向。


(一)坚持整体性发展目标,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协调指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状况。协调发展作为协调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主要强调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对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和修复,并从中挖掘发展潜力、扩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从而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因此,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要基于整体性发展目标,通过补齐发展短板、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合作模式,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协调发展。


第一,补齐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短板。面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来保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从而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实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序推进,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投入,有效解决中西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困境,确保中西部高校各项工作能够稳定、有序地开展;另一方面要依法落实高等教育投入,并建立相应的年度考核指标,以保障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使高校能够获得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此外,拓展中西部高校的筹资渠道,以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加强对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其次,健全教育经费使用机制。在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需要重视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设计,从而不断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水平。坚持对中西部高校的发展需求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数据收集,进行合理有效的供给设计、实施精确的帮扶管理,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第二,优化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对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优化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一方面要促进教育要素流动畅通。人才、资金等教育要素对于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构建和完善流通体系,发挥流通的“纽带”作用,促进人才、资金等关键教育要素实现流动与融通。其中在人才引进方面,根据区域发展布局和科技变革需要,积极引入国内外优秀人才,使中西部地区成为“人才环流”体系中的重要“驿站”与“枢纽”;在经费建设方面,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资金来源,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推动中西部高校协同发展与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完善资源共享制度,通过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促进中西部高校实现协同发展。


第三,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不同区域内、不同主体间的相互支持与相互协作。因此需要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通过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合作、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非校际高等教育合作,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协同式、联动性发展。一方面,加强区域内高等教育合作。通过建立大学联盟、完善联席机制等方式,加强区域内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并支持区域内不同高校围绕区域发展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发展合力、凝聚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在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模式中,可以利用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文化相容性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联盟,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区域高校的统筹协调,从而不断提升中西部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科研竞争实力。此外,推动非校际高等教育合作。在非校际高等教育合作模式中需要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合作,通过积极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立“高效、集成、开放”的协同发展机制,从而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


(二)突出综合能力建设,夯实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人才培养能力包含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基本要素和全部条件,是考核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目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任务,同时也成为了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关键着眼点。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进一步提高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从而加快中西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第一,建立稳定而卓越的教师队伍。面对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现实问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保障能力,以卓越的教师队伍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人才“回归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高校成为高端人才集聚的生态圈;同时,将“区域创新与发展”作为中西部高校的岗位指南,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殊性的师资队伍;此外,通过构建“虚拟人才库”,推进不同区域高校之间人才资源的共用共享,从而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另一方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中西部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并导致师资队伍结构出现了异常和失衡,如年龄结构失衡、学历结构失序等。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中西部高校需要通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招聘和退出制度,推动高校教师年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借助定向培养计划,鼓励在职教师提升自身学历。


第二,营造科学而有序的学科生态。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积极培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为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系统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中西部高校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集聚效应,集中国家和地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巩固和发展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等人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Ⅱ”衍生出了跨学科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时强调回应现实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将产生的新知识应用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新的发展阶段,中西部高校要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从不同的学科和广泛的知识背景出发,建立跨学科协同机制、探索跨学科发展模式,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互动合作,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实现良好生长。


第三,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能够彰显大学的个性特征,并体现学校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创造力。因此,中西部高校要将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发挥高校独特的文化功能,增强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其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在中西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和扩大优势特色学科的文化底蕴,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其二,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西部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并借助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区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更持久、更深远的内在驱动力。其三,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中西部高校要从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两方面开展统筹规划,不断发展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凝练和培育新时代大学精神,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相融合、与时代发展相协调。


(三)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


政策引领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保障,具有先导性、牵动性等特征。通过政策引领能够打破客观因素的制约,实现全方位、持续性、多角度地推动改革发展。面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师资结构亟待优化等发展困境,需要以政策引领为依托,通过国家政策的引领作用强化教育发展的政策扶持,助力中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发挥国家政策的引领作用。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借助国家政策引领促进中西部高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实现显著提升。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增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造血”能力。面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发展障碍,国家政策在加强外部支持的同时也要调整帮扶思路,即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中西部高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形成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带动促进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皮埃尔·卡蓝默(Pierre Calame)指出:“‘带动’是治理的重要方面,即动员个体的力量或一个共同计划的力量。”在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政策支持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其次,强化教育发展的政策扶持。国家政策的引领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但要切实解决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瓶颈性问题,还需要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提供持续性、针对性的政策供给,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体系,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从“培育”到“转正”的顺利过渡。一方面,加强政策外部支持。《振兴计划》出台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但客观来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并提升政策支持的精准程度,使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合理的政策支持体系是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振兴计划》、对口支援等政策工具对于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因此,需要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程度、加强政策实施的监测调整、建立全过程的政策评价制度,以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四)统筹区域发展布局,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的耦合关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和支撑,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不断优化、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统筹区域发展优势与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特色化发展。


第一,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加快规划高校的优势领域。地域、经济、文化和民族传统等外部环境深刻影响着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中西部高校实现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中西部高校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和内部环境(现实需求与发展规划),选择适宜的发展目标、找到准确的办学定位,而不是简单地模仿东部高校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过程中要加强高校建设与区域发展的联动互促,通过引导高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推动高校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也就是依托地方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自然资源,为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在学科建设中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助力中西部高校实现特色化、高水平发展。


第二,基于区域发展需求,主动优化高校的布局结构。相较于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而言,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尚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密切的关联,即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总是超前或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增强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之间的协调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工作重点,通过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中,在优化调整高校布局方面,要基于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合理配置高等教育政策资源,在高校结构布局中彰显地方特色,并进一步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革新的服务支撑能力;在动态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方面,要着力推动符合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快构建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对于契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进行重点支持与优先发展,从而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欢 迎 转 载 和 分 享


在线投稿平台:


http://tje.ioe.tsinghua.edu.cn/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文南楼429室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


联系方式:010-62788995


jysbjb@mail.tsinghua.edu.cn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