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植民 项琳静 | 积极推进社会心态治理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4/21/2023 11:11:23 A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积极推进社会心态治理
2023-04-19 作者:何植民 项琳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内多数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理念、社会态度、社会情绪和社会需求等社会心理内容的集合。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及创新社会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其中,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检验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变革期,同时又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与改革攻坚期,社会心态总体态势良好,但仍存在某些负面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与创新社会心态治理,应把握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实践路径,着重从筑牢物质基础、强化思想引领、深化科技应用和突出法治保障四个层面协同推进。
物质基础保障民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心态客观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社会心态问题的解决,根本上有赖于作为其基础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才有稳固的根基。
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唯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才能为更加有力解决各类社会心态问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特别是当前形势下,亟须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等工作,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向好中消除社会公众焦虑感。同时,强化宏观调控,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经济平衡与协调发展。
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着力点。一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分配制度合不合理、公不公平,也是影响社会心态的关键性因素。完善分配制度重在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相协调。初次分配,应更加突出机会公平,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进一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再分配,应着力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调节力度,规范财富累积机制,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进一步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第三次分配,鼓励自主自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另一方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协调生产性投资与社会性投资的比例分配,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待遇差异;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弱势和特殊群体的帮扶,相应完善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机制。
思想引领培育健康心态
社会心态问题既是现实社会问题,也是人们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应从思想引领端发力,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关注并加强心态治理。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心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生动集中体现。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消解那些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应注重发挥网络名人、流量明星及其他社会公众人物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面的社会影响力,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并通过各社会群体中的先进人物、正面事迹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积极创新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着力培育和稳固积极、健康的心态。
注重以心态治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心态治理是通过培养人的社会性需求或改变人对不同需求的价值认知,进而对人脑思维过程进行干预的实现形式。心态治理需要充分调动价值、精神等因素的作用,通过弘扬国家认同,深入挖掘传统的群体观和伦理观,积极推广契约精神和现代公益理念,培养人的科学理性思维,以此重塑人们对正确价值理念的尊崇,提升公众的素养,构建与当前社会相匹配的社会心态,为社会心态治理提供内生动力和心理支撑。
科技应用创新治理方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以科技手段推进社会心态治理智能化建设,有助于社会心态治理手段的创新,全面提升社会心态治理效能。
开发智慧化民意监测系统。有效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现有监测系统,在观测信息设置上实现共商共享,以着力避免各自为战、多头监测形成的信息孤岛、信息重复问题。坚持资源下沉、力量下沉,纵深推进民意监测工作在基层有效实施,进一步延伸民意观测的触角,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场域。可尝试推动民意观测“一张网”运行实施,由公安部、网信办、工信部合作在后台对联网信息统一管理,严格设置信息获取和使用权限,确保信息绝对安全。
建立智能化预警防控系统。探索建立社会心态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精准掌握地区社会心态演进变化动态,及时做出预警和干预。完善网络谣言实时识别、及时阻断和自动辟谣的在线联动系统,为谣言治理进行智慧赋能。此外,统筹线上线下、网络与实体空间的社会心态治理,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心理学工作者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心态治理工作格局。推动覆盖全民的心态服务网格,发挥“网格员”“楼栋长”作用,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站点,将联系沟通“最后一公里”缩减为“零距离”,切实做到民意直通、民情直达,实现苗头隐患掌握更加快捷及时,社会心态了解更加全面真实有效。
推进治理法治化
法治是协调利益冲突最好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性保障。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期待和利益诉求。因此,加强社会心态治理,必须把法治建设作为基础性保障条件予以重点加强。
强化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思维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树立法治理念。面对社会心态复杂多变形势,应积极教育引领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增强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思维,进一步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舆论氛围。强化法治思维,坚守法治底线是其中核心要求。法治思维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底线思维,应让每个社会成员都对“法”存敬畏之心,在全社会树牢法治意识。在处理社会心态问题时,应从源头、排查、管控等方面,不断审视其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要求。
善用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用法律条文和程序处理社会心态问题的措施。应坚持良法善治理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制度,通过制度保障的形式促进法治方式落实到位。当前,网络已成为社会大众意见集中表达的主要窗口,应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加大对不良网络行为的整治力度,通过净化网络内容涵养网民心态,减少网络不良行为对整体社会心态的负面外溢影响。持续推进政法干警、社区民警进网格,引导基层群众通过合法渠道、自治的方式处理心理问题,并加大对影响社会心态行为的执法司法力度,依法实施网络舆情及群体性事件处理措施,促进积极社会心态的引导培育,加快消极社会心态的化解转变。
总之,有效推进社会心态治理,既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现实需要,又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社会心态治理应以民生保障与民生改善作为基础,以思想建设作为统领,并以智治手段和法治方式作为抓手,进而真正夯实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社会认知基础,以“心治”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社会心态治理;社会治理格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