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杨梦甦:高校推动创科的角色“不可或缺”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8/2022 7:04:46 PM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 次浏览

南财对话之“港”创科25人②丨独家专访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杨梦甦:高校推动创科的角色“不可或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9-27 18:52

广东鲲鹏计划获奖作者,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


 

HK Tech 300计划成功填补了市场资金的缺口,据了解,目前已有364个创业团队获得了10万港元的种子基金,及73家初创公司获最高100万港元的天使基金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丽娜 香港报道

走进位于香港核心商业区金钟的一座办公楼,走廊里有多个展示台,充满朝气的大学生们正热情洋溢地介绍着他们的创意发明。走廊旁的各个房间里,有的在埋头钻研着各自的项目,有的正在向本地中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这是香港城市大学近年来积极鼓励学生创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在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看来,高校在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香港是国际上少有的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有非常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尤其是源头创新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杨梦甦这样表示。

香港城市大学创立于1984年,是香港的一所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多年来在郭位校长的领导下,以教研合一的理念办学,城市大学科研成果突出,该校顶尖学者在2017年至2021年间,论文引用数量的五年平均值在香港各大高校中位列第一。截至20228月,城大已在全球申请逾1250项专利技术,其中701项已获专利授权,连续六年在香港高校中领先。

香港城市大学的卓越创新及科研实力屡获国际肯定。例如,在早前的2022年网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该校囊括22个奖项,数量为全港大学之冠;2021年亦有逾170位论文被高度引用的城大教研人员,在斯坦福大学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名单中排名前2%,获嘉许学者占大学整体教研人数比例之高,在亚洲大学中位列前三名。此外,该校过去数年在知识转移方面的收入增加三倍,成绩斐然。

杨梦甦主要负责研究及科技领域,在他看来,大学在推动创科发展上可发挥两大主要作用,一是把科研成果转化,变成能够贡献社会,能够应对社会面临挑战的产品、技术或者服务。二是要培养更多的创科方面的人才,对香港以及整个大湾区,甚至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做贡献。

0到1:培育初创企业

为进一步培育人才、发展知识型社会,香港城市大学于20213月宣布成立专款专项,拨出5亿港元推行大型创新创业计划“HK Tech 300”。该计划以投入的资金及计划规模而论,均是亚洲区内大学之首。

杨梦甦作为该计划执行委员会主席,他坦言:香港过去多年比较不足的一个地方,就是大学优秀的科研成果未能转化应用。虽然我们培养了很多人才,尤其是科学工程方面的人才,但他们在本地无法学以致用。

在他看来,香港高校基础科研成果突出,但未能有效实现商品转化,主要与高校现有的评估机制有关。香港大多数的大学都是政府拨款资助的公立大学,大学一些主要的评估指标都是针对教学以及科研论文方面,虽然也有知识转移方面的要求,但要求不是很具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

同时,对很多大学生而言,即使充满抱负有意投身创业,也很难找到创业启动资金,在创业初期困难重重。“HK Tech 300,就是希望在第一步,从零到一的过程中,帮我们的同学一把,帮他们走上初创路,杨梦甦说道。

为此,HK Tech 300项目计划在三年内协助包括城大学生在内的年轻创业者,成立300家初创企业,并鼓励他们把城大的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应用到科创产品和服务中。

据了解,该计划为首次投身创业的青年学子们提供各项扶持,包括:为期八周的创业培训、10万港元种子基金、高达100万港元的天使基金,以及共创空间、创业导师,与工商界建立网络等各项支援。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由2016年约197亿港元增加至2020年约265亿港元,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由过去十多年一直徘徊在0.74%左右,增至2020年的0.99%

然而,目前香港的创科资金投入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及风险资本投入不足。近几年实际上开始发生了转变,也有很多资本开始进入到新经济,但是投资在香港本地的反而不多。因为香港可以投资的标的不多,所以资本不会在很早期的天使阶段就介入,他坦言。

因此,HK Tech 300计划成功填补了市场资金的缺口。据了解,目前已有364个创业团队获得了10万港元的种子基金,73家初创公司获最高100万港元的天使基金投资,涵盖深科技、资讯科技和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健康科技、金融科技、环保和教育科技等不同领域。

据悉,为了向香港创科生态圈注入新动力,HK Tech 300进一步加强了与业界的合作,并推出全国比赛,将该校的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延伸至内地,推动并建构两地之间更紧密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此外,城大与三家创投基金及科技企业于今年6月签署备忘录,建立共同投资合作伙伴关系,额外向获甄选的HK Tech 300初创公司,提供每年至少1500万港元的天使投资。

对香港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创科发展,成效十分显著。根据香港投资推广署《2021年初创企业统计调查》显示,2021年,香港初创企业的数量再创新高,达到3755家,其中28%的初创企业创始人来自英、美、法、印度等不同国家。

现在应该是香港科创的黄金时期。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科技去解决。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背后也需要大量的科技手段和技术发展来推动,这是一个大趋势。香港在这方面一定要好好抓住机会。杨梦甦说道。

事实上,杨梦甦亦身体力行投身创业,参与创办了多个由城大技术衍生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PreneticsCellomics。同时,他也身兼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副主席、亚洲生物技术联盟理事、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导师。

对于香港创科的前景,他十分笃定,国家把香港定位为国际创科中心,有整个祖国做后盾,香港又能够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我对香港的发展充满信心。

由于香港目前产业比较单一,经济严重依赖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创新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环保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所占份额不足1%,仍不足以成为香港的新经济支柱。因此,香港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引擎。

杨梦甦坦言,香港由于土地供应不足,对创科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掣肘。很高兴看到在河套那边现在发展港深科技园,然后又有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计划,还要想更多的办法来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支持。

同时,他指出,特区政府应该引进一些跨国公司或者国际大公司,包括中国内地的大公司,让他们在香港建立研发中心,以及比较高端的生产线或者检测线,能够跟这些初创企业互相配合。创新在香港,生产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市场可以是全中国全世界,从而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

香港高校“北上”

近年来,大湾区内地各市纷纷举办创业大赛、出台创新政策,吸引香港科研团队北上。据深圳科创委统计数据显示,香港6所高校从1999年北上与深圳谋求科技合作以来,在深圳共设立科研机构64家,研发项目约1533个。这些科研项目设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进行成果转化。

据了解,香港城市大学早在2002年就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布局,在深圳南山区成立了城大深圳研究院。此后又在深圳福田区成立了城大福田研究院,该校很多的科研成果在深圳落地,成功实现产业转化。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地,香港各大高校也纷纷加快了北上办学的步伐。20214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在东莞松山湖正式奠基。东莞校区位于松山湖科学城内,定位是推动东莞制造+香港科创。这对于东莞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有着重要的带动支撑作用。

香港拥有数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个优势能够辐射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帮助大湾区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配合国家所需。同时,这又能推动香港各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发挥出优势,杨梦甦说道。

以下为21世纪经济报道与杨梦甦的对话实录。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杨梦甦:香港青年应把握创科黄金时期

“HK Tech 300”计划的初心

21世纪:香港城市大学一直以来都主张教研合一,鼓励学生和科研人员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还有科研成果进行应用。高校在官产学研的合作当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杨梦甦:这个问题对于香港要建立国际创科中心非常重要,香港拥有5所世界百强的大学,这是国际上少有的,香港有非常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人才的培养、科研的创新,尤其是源头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未来)大学应该要发挥一个更大的角色,一是在创科方面,从科研成果的创新、转化,变成能够贡献社会,能够应对我们社会面临挑战的一些新产品、新技术或者服务。二是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创科方面的年轻人才,(对)香港以及整个大湾区,甚至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做贡献。

21世纪:去年3月香港城市大学宣布投资5亿港元,推出了大型的创业计划“HK Tech 300”。规模在整个亚洲的高校里面都是比较大手笔的。为什么会做这么有魄力的投资?

杨梦甦HK Tech 300计划的初心是,第一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能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去转化,对社会作出贡献。第二,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能够培养一批年轻的创科的人才,他们是未来香港社会的栋梁。

目标就是在三年之内帮助我们的学生、校友,帮助我们香港的年轻人,应用城大的科研成果,去成立300家科技的初创企业。校董会批准我们大学投资5亿港币来建立一个亚洲领先的大学创新创业计划。

鼓励“百花齐放”

21世纪:香港各个大学有非常好的基础科研的成果,但是在转化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的。主要是什么因素造成转化难的困境?

杨梦甦:原因有很多方面。一是从政策方面,香港大多数的大学都是政府拨款资助的公立大学,大学一些主要的评估指标都是针对教学以及科研论文方面的,我们的科研比较注重基础的研究,对科研的评估也比较注重论文发表。这是大学教授晋升的一些主要指标,也是香港的大学能够在国际上排名领先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虽然也有知识转移方面的要求,但要求不是很具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

但是这些研究的成果,包括这些论文、专利,很多情况下发表了以后,就束之高阁,教授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的动力去继续把它往应用方面去推进。很多同学在这方面一是没有经验二是觉得难度比较大,要做公司要搞产品还需要钱,就很难走出第一步。所以,HK Tech 300就希望在从01的过程中间,帮他们走上初创路。

21世纪:统计数据显示,香港目前的科研的投入以政府的投入为主,来自企业以及风险投资其实并不大,这背后有哪些因素?

杨梦甦:(与)周边的一些城市来比,香港政府的科研投入在GDP所占的比例是偏低的。民间的投资尤其对科创的投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香港是比较缺乏的。因为香港有很多其他的投资机会,对于科技投资,大家都认为比较高风险,虽然也有可能得到很高回报,但它的周期也比较长。

最近几年实际上开始发生转变,也有很多资本开始进入到新经济。但是,投资在香港本地的反而不多。因为香港可以投资的标的不多,这些资本有一个很清楚的目标就是投资回报,所以资本不会在很早期的天使阶段就介入。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缺口给补起来。我们大学就是你的天使,我们筛选出优秀的科创项目。大学作为第一个投资人,投资100万港元,作为天使基金帮助团队启动。天使基金这是真正的投资了,我们给100万(港元)的投资,是要占一定的股份。现在我们已经有73个团队拿到了天使投资,这是风险最高的。这相当于是帮你制造一个奇迹(miracle)。

21世纪:校长您自己也积极投身创业,先后创立了四家生物医药企业。高校的教授或者是科研人员投身创业,需要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诱因或者是帮助?

杨梦甦:大学最好最大的优势就是学术自由,不需要千人一面,不需要每个教授都非要去创业,或者每个教授都要做最基础的研究。我深信我自己做的研究,希望能够对社会有贡献,所以我在跟学生平时的讨论研究过程中,都始终希望我们做的东西下一步能应用到临床,帮助到病人和医生。

关键就是要有这样的气氛,鼓励大家百花齐放,不要去限制,不要去设置各种的条条框框,去阻止或者不鼓励老师和同学去做尝试,这是一个关键。

年轻人应顺势而行

21世纪:香港要把握住跟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合作的黄金时期,城市大学在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知识产权延伸到内地,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杨梦甦:我们是香港各个大学中,最早在深圳设立研究院的。我们在2002年就在深圳南山区成立了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里面有十几个研究中心。我们很早就把校本部的科研成果在深圳研究院进行应用研究,然后跟深圳的那些产业进行合作、转化。

另外,两、三年前在福田河套的港深创新区,我们又成立了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现在那边有几个超级项目,也是把城大最优秀的团队和实验室的成果组织起来,在那边进行转化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产业化。

我们最近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在东莞松山湖要建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将来也会以科技应用为主,所以都是我们配合国家战略的一些布局。实际上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的项目在内地。比如,我们两个博士毕业生创办的奥比中光,已经在科创板上市。另外,还有很多独角兽或者准独角兽的企业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以及其他地方(经营)。

21世纪:香港的青年人如果要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或者投身科创,你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寄语给他们?

杨梦甦:现在的年轻人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期。首先,整个科技的发展,对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第二,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既有祖国内地强大的支持和市场,同时又可以面向全世界,这是我们香港年轻人得天独厚的条件。

香港又有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有金融中心大量的资源,我们又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同声同气,融合应该是天然的。所以,咱们年轻人一定要抓住趋势,只有顺势而行才能够发展。未来20-25年应该是香港年轻人的一个黄金时期。

策划:于晓娜

记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监制:朱丽娜 施诗

视频制作:李群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梁俊斌 曾静娇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编辑: 张然 唐双艳 吴婉婕

海外商务合作: 黄子豪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