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英语课也是“大思政课”讲台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11/2022 8:02:25 PM 来源:光明论坛 0 次浏览
【光明论坛】英语课也是“大思政课”讲台
作者:温颖茜《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02版)
【光明论坛】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让大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样有此担当。今年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中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深刻指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和思想文化在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在英语课上引导学生懂中国知世界,正是“大思政课”的有效扩展。可以肯定,大学英语作为本科教育阶段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大学英语教育一度过分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训练,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实训等方面关注的重点大多在西方的语言与文化,所使用的“素材”“故事”“英雄”多是国外的,“中国故事”鲜有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积极性,对于充分运用中国文化,挖掘本土鲜活素材,从讲好中国故事的层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加强思政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补短板、强基础的工作。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语言文化育人功能并产生课程思政效果,已形成共识。
这一效果首先体现在英语教材建设方面。只有合理配置中西文化的比例,才能实现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兼顾语言学习价值和育人价值。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多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占比偏低的现象已得到极大改观,动辄欧风美雨、“言必称希腊”,丧失文化定力的内容得到有效遏制,不少教师自觉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中国元素。但是,从理论、建构、方法等方面着手,扎根中国大地、弘扬主流价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学英语教材系统和话语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实践证明,能够得到师生欢迎、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好教材,基本具以下几个特点:在理念上立足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融合交汇,有机融入中外多元文化,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注重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注重挖掘教材思想性与科学性内涵,挖掘教材语言学习价值和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注重拓宽国际视野,实现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发展能力、思辨明向能力协同发展,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体现语言的魅力与张力。
教学设计也十分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学设计可以直抵心灵。精心选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故事,或选取名扬天下的“英雄”“前辈”“榜样”的故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选取贴近生活、吻合语境的人和事,因小见大,见微知著。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英语录制短视频,讲述周围真实鲜活的故事,“小故事”反映“大中国”,用生动自然、“融通中外”的方式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含义,在用英语讲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发挥新时代大学英语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展现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展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增强大学生英语感知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愫,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在英语教学乃至国际交流中不断彰显本民族文化的亮色与魅力,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大学生处于青春活跃期,思想成熟期,大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并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树立文化自豪感,自觉弘扬中华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振精气神。根据教学专题内容,适当列举中国相关的历代先贤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典籍策论、诗词歌赋或至理名言,对中西文化开展对比评析,巧妙阐释主题,完全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通过文化自信力量的传导,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更加深刻的认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大学英语教师忠实践行这一理念,才能让英语课真正成为思政课的有效延伸。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从听中国故事到被感动,再到认同中国故事、认同中国哲理和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传递链条。广大教师有责任深度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用真实鲜活感人的素材,用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国际传播力的新时代外向型外语人才。
(作者:温颖茜,系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