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军:发展在于人才,人才系于青年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12/2022 7:00:15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教育强国】发展在于人才,人才系于青年

2022年11月11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邹红军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教育强国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回望百年,未来可期,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而教育、科技、人才无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有着异常丰富的辩证意蕴,教育成就人才,人才发展科技,科技助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步伐,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也意味着,我们既要处理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辩证关系,着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又要善于抓住三者中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中的顽瘴痼疾。在笔者看来,“教育”与“人才”无疑是此“三位一体”中的主要矛盾,而青年人才成长之困又构成现实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成就斐然,问题尚存

 

  一百年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孙锐认为,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有“四个显著成就”。 一是人才资源总量显著上升。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达到2.2亿人,比2010年增长了1亿人,增幅达到83.3%。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1234.1万人,继续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年底,39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占78.39%,人才年龄不断优化。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6000万人。二是人才队伍素质显著增强。当前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从2010年的12.5%提高到2019年的21.2%,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2010年的35.9%提高到2019年的48%,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超过了10%。2021年我国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预计提高到75.3人/年,增幅达到76.8%,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稳居世界第1位。三是人才开发和创新投入显著加大。相关统计表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央财政专门安排经费预算1066亿元,用于实施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4万亿元。科技投入显著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四是人才创新创业和发展环境显著改善。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构建起了党委(党组)分层分类、广域覆盖的联系服务体系,在中央层面人才工作带动下,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在签证居留、金融支持、财税优惠、股权激励、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探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各类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度显著提高,一个尊重人才、见贤思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整体而言,我国人才工作从规模效益走向了结构优化,从外延扩张走向了内涵发展,从有质量走向了高质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速,分工交换日渐加快,领域竞争持续加剧,“育人”与“造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高等教育领域,“育才”与“用才”矛盾尤为明显,典型表现为“非升即走”造成的“人才围城”。而这其中,作为人才后备军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尤其值得重视。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郇真上了热搜: 一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副研究员以独立作者身份完成的研究论文被世界顶级数学期刊Acta Mathematica(《数学学报》)接收,据悉,该刊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研究所出版,是国际公认最权威、发表难度最大的数学期刊之一。但有趣的是,郇真2017年在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在中山大学担任特聘副研究员,但由于首聘期3年成果甚微,迫于“非升即走”的压力,于2019年转赴华中科技大学,担任副研究员,3年后发表世界顶级科研成果。“郇真现象”所凸显的事实是,繁重的科研任务与考核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上的“大山”,对于青年人才“用而不育”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普遍做法。“非升即走”的制度性困境亟待破除,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他们还要面临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困难,如何让更多的青年人才留得住、做得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心青年,培才育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新征程,应努力破除青年人才成长的制度困境,优化成长成才环境,努力将“育才”与“用才”结合起来,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后备人才队伍。

  坚持“五要”青年人才工作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概言之,青年人才工作战略主要有以下五个维度的内容。

  一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了解青年优势和弱点。引导广大青年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引导社会各方面关心青年、服务青年,积极做好青年工作,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三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尊重他们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四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五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重视“三重”青年人才成长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因此,青年人才成长主要从以下“三重”路径进行优化和提升。

  一是树立远大理想。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深刻理解并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锤炼高尚品德。广大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三是练就过硬本领。广大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增强学习紧迫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人文素养,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青年强,则国家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人才是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造的中坚力量,更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我们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阻碍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诸多困境,建立爱才、育才、引才、用才四位一体协调统一的体制机制,不断为青年人才成长注动力、事业添活力、未来增定力。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