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勇: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2/28/2022 10:39:07 AM 来源:光明日报 0 次浏览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朱慧勇《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8日 13版)


  【热点观察】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这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包括中国茶文化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走向世界。无论是在国际性会议、赛会活动举办进程中,还是在中国文艺作品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都在不断彰显。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是我们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未来我们大有可为。


用心讲好中国非遗文化故事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目前,包括刚刚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内,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在这43个非遗项目中,既有人们熟知的中国书法、剪纸、京剧、皮影戏、太极拳等,也有相对冷门的玛纳斯、麦西热甫、赫哲族伊玛堪等。无论哪一个非遗项目,都是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传承故事。某种程度上来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首先要挖掘好中国非遗文化,讲好中国非遗文化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由此了解中华文化、爱上中华文化。具体而言,讲好中国非遗文化故事,可以在用心、用情、用力上下功夫。


  讲好中国非遗文化故事的核心在于实现心灵的沟通,进而达到铭记于心的效果。中国非遗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例如在近期举办的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中国蹴鞠作为世界足球运动的起源,通过一系列别具匠心的活动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蹴鞠传承人通过“白打蹴鞠”的现场表演,充分展示了蹴鞠比赛的花样和技巧。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和卡塔尔的青少年足球爱好者们,身着中国传统蹴鞠服饰,深度体验蹴鞠运动与现代足球运动的异同,为世界杯的赛事活动增添了鲜活的中国非遗文化元素。


  讲好中国非遗文化故事的关键在于实现情感共鸣,进而达到寓情于理的效果。中国非遗文化故事能不能传播好,关键要看中外受众愿不愿听、想不想看、能不能懂,能否入脑入心,产生共鸣。因此,要根据不同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紧扣不同人群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共鸣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国内外受众对中国非遗文化的不同需求,让更多受众感知到中华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烟火气,在情感互动、精神交流、思想沟通中留下动人的中国非遗故事。


  讲好中国非遗文化故事的要领在于实现用力的均衡,进而达到恰如其分的效果。具体而言,既要讲好中国非遗的历史传承,又要讲好中国非遗的当代价值。以讲好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非遗故事为例,我们既要讲清楚其是中国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还要介绍其在当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时间知识体系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及现代文化中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戏剧、典故、影视、书籍等,也应该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来加以介绍和呈现,从而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创新表现中华文化时代价值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各种新颖的中华文化表现形式让人目不暇接、由衷赞叹。精巧的设计、精彩的演绎、精致的场景、精美的画面使全世界的观众对于中华文化有了一个更为立体的了解。无论是二十四节气的声光电全新展现,还是折柳寄情的寓意深远,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价值。本次中华文化以“诗意”和“浪漫”出圈,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创新表达。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要在创新基础上做好时代化表达,展现其时代价值。


  科技改变生活,也在改变着文化传播方式、艺术呈现形式,它可以让文物“活”在当下,火出国门。比如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化技术让千年石窟“活”起来:通过对敦煌石窟洞窟的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先后面向全球上线了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数字敦煌资源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宝藏——敦煌壁画和彩塑等跨越时空送达世界各地游客面前,实现了艺术盛宴的共享。不仅如此,通过3D虚拟环境高清欣赏敦煌壁画等,高分辨率图像的效果甚至好于观看洞窟本身。因此,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有助于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播效果。


  正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为中华文化的大放异彩提供了国际性大舞台那样,利用各类平台优势,把握文化交流机遇,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同样重要。前不久,2022年上海进博会成功举办。其间,汉水古琴、秦巴弓箭、侗族大歌、苗族舞蹈、针灸推拿、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竹编技艺等纷纷惊艳亮相,在向世界各国客商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生动讲述着中国同各国一道,凝聚开放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迎接新的光明前程的合作共赢故事。


  随着传播手段的迭代升级,全媒体传播矩阵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前段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多语种海外传播重点节目片单,《经典里的中国智慧》(第二季)等精品节目陆续通过总台多语种平台与海外观众见面。近年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媒体,依托全媒体传播矩阵,讲好中国故事,最大限度地精准定位,使故事被更多海外观众听懂、记住,并把中华文化故事不断推向不同偏好的圈层和更为细分的领域。


推动更多文艺精品传播海外


  近日,“中国影像节”展映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在本次展映活动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片《人类碳足迹》以光影为载体,面向海外观众真情讲述新征程上的中国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阐释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携手发展的渴望,引发强烈反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艺精品远渡重洋传播海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从20世纪90年代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风靡日韩和东南亚,到《甄嬛传》《琅琊榜》等古装剧受到海外观众追捧,再到《父母爱情》《人世间》等年代剧在数十个国家播出,还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收获大批拥趸,越来越多中国优秀视听作品在海外落地播出推广,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些作品海外传播效果突出,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相关经验做法,不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传播海外。


  一方面要在创作上着力,走出去展形象的文艺作品既要存异又要求同,既能在国内得到票房口碑双丰收,也要在国外引发观众的广泛共鸣。比如电视剧《父母爱情》讲述了一个军人家庭的生活史,侧面展现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欢乐温暖,又暗流隐隐。这部剧呈现的是普通中国人的家庭故事,处处体现的是中国人的特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同时,该剧又呈现了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爱。在60多个国家热播的背后,民族特色的“存异”、共同话题的“求同”,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创作上既要体现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又要将人类共通的情感、伦理、道德、价值观、感悟、想象等融入故事和人物之中,在爱与和平、拼搏与奋斗等全球话题中精准定位。


  另一方面要做好海外宣发及译制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文艺作品想要走出国门,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海外发行网络和渠道。此外,加强译制工作也是当务之急。在“走出去”的部分文艺作品中,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一度让人深感困扰。如果翻译不能做到精准,文化传播就会打折扣,甚至引发歧义,闹出笑话。因此,诸如“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重点工程和译制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为海外观众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也较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作者:朱慧勇,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文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青年学术英才计划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