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亭:高位引领 高等教育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2/28/2022 12:00:26 PM 来源:中国教育报 0 次浏览
高位引领
高等教育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马陆亭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国教育报
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2022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高等教育围绕中心工作、聚焦发展主题、服务两个大局,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总体阐释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提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过去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中及在四川、新疆考察时也均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和期望。
2022年1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高等教育要以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由此确定了全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并具体聚焦以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以科研创新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以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发展格局、以“双一流”建设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布局等方面深入谋划。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凸显了加强基础理论和新兴科技领域的战略导向,提出淡化身份,以真正的世界一流支撑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在解决中国问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新模式,突出了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重点方向。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则对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一个创新发展的年代。这一年,面对国际竞争加剧、数字时代来临、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等诸多挑战,高等教育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着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此外,过去这一年,高等教育注重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和办学模式改革,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实施多元评价,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着手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模式。
3000多所高校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近两年每年有超过千万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高校承担着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基础的底色。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议题。
在趋势应对上,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时代和推动高水平开放。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从根本上说是源自对创新的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催生出崭新的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只有融入世界才能站在科技的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自身认识上,协调好政治理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统一。教育首先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需要达到“忘我”境界,但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组织功能,又必须做好“本我”特色。高等教育要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支撑国家建设。
在实践行动上,切实做好育人和办学核心工作。育人和办学是高校的永恒主题,但时代赋予了其新的特征。育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办学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注重解决国家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