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刚: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8/2023 12:28:20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3-01-18 作者:龚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特征,以“高水平开放”为主题,探讨中国如何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外开放模式面临转型
什么是对外开放模式?笔者认为,一国的对外开放模式至少包括如下几个层面:(1)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分工位置,(2)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3)对外贸易模式,(4)对外货币模式,(5)对外投资模式。
当前的国际经济循环体系可被称为“中心—外围”体系。这意味着在这一体系中,有的国家处于中心,有的国家处于外围,中心和外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的国际分工上。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很低,这就必然意味着他们将生产劳动密集型等低端制造品。而一些发达国家则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资本,生产和出口高端制造品。国际分工直接决定了各国在人均产量上的差异。
对于进入外围区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通常采取吸引中心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进而形成贸易顺差,并使积累外汇储备成为可能。这种发展模式往往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国际产业链分工方面,主要从事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对外开放的对象以中心区域国家为主;三是对外金融发展以汇率稳定为目标;四是对外贸易大多是出口导向,追求贸易顺差;五是对外投资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过去四十多年,中国是“中心—外围”体系中最主要的外围国家。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必然意味着新的资源禀赋结构,从而对经济体形成新的约束。第一,就经济规模而言,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未来几年内或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在规模上已经匹配时,从平衡发展的角度看,合理的出口增长率应和出口对象的经济(或市场规模)增长率相一致。第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经减弱。中国过去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剩余劳动力已越来越少,劳动力价格加速上升。第三,供给侧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更加重视需求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技术进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尽管国内市场的消费作用进一步凸显。供给约束型经济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重塑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逻辑起点。第四,外汇储备的变化。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积累外汇储备,以防范国际金融和能源危机。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将不再像过去那样迫切。
转向国内国际双循环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由技术进步所推动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这也必然意味着中国必须改变其在国际产业链体系中的分工,在现有国际经济循环体系,即“中心—外围”体系下,中国需转向中心区域。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新的挑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型指引。这是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从过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向主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的大战略,是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调整。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在如下两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其一是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人口。中国14亿的人口规模远大于35个发达国家9.6亿的人口总量。因此,中国完全有可能形成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从外需转向内需并非不可能。其二是中国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然而,由于中国之前一向关注境外市场,大量的企业以接受境外订单,生产境外品牌的产品,出口换取美元为其基本的商业模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因此,从面向境外市场到面向国内市场的转型过程需要时间。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这实际上为那些仍然致力于接受境外订单、生产境外品牌的企业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让它们能够从过去按要求定制(即按跨国公司的固定化订单)生产的商业模式转向按市场创建品牌,自主开拓市场。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全能够让中国的企业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到国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与此同时,中国的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个国家完全和世界割裂根本就无从谈起,而中国也从来没有动摇过开放的决心。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应该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经过四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中国的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未来仍然需要在科技等领域持续加深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倡导的不同于“中心—外围”体系的新的国际经济循环体系。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在生产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与中国存在着天然互补关系的国家,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合作对象,并据此在对外开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促进一带一路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创新,其成效是显著的。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更好促进“一带一路”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一,主动扩大进口。自2017年以来,“主动扩大进口,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成为我国商务工作的重点,并于2018年举办首届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是促进体系内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更好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有效选择。第二,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提升效率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应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由单一结算功能货币向结算与投资货币的转化,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第三,对外投资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无论是发展技术,还是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都相对有限。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推动沿线国家提升技术水平,并不断实现产业升级,这些新增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向。第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因此,应持续以自主研发带动技术进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一带一路”持续不断地提供高质高端产品,从而不断维持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补和共赢。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产业齐全的大国,产业涵盖高、中、低端各类层次,中国发展经济也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进口。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循环进程之中。开放的经济循环体系也将使中国和世界各国具有更多的选择,携手共创和平与繁荣。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关键词:对外开放;外汇储备;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