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笃行 勇担服务法治建设光荣使命——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31/2023 10:35:02 AM 来源:光明日报 0 次浏览
明法笃行 勇担服务法治建设光荣使命——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本报通讯员 鄢峻安 朱枫荻《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31日 05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政法大学】
2022年10月24日,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来自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法学会等部门的领导与北大、清华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共同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热烈交流和讨论。
“法大将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和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中国政法大学通过系统推进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宣讲巡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以实际行动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校落地生根。
1.不忘初心,牢记嘱托
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对于“跟党走”有深刻理解与深厚情结。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期间,参加了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的主题团日活动。2018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大家“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
2022年10月16日,1502知行社的同学们再次集合,集体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当日,和他们一起学习的还有学校数千名师生。在学生食堂和公寓门口的电子屏前,同学们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开幕会结束后,师生们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知行社成员、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泽坤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大对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吴韵曦最关注的关键词。“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扎实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吴韵曦表示。
“青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刑事司法学院青年教师蔡元培表示,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将担起自身作为教师的职责与光荣使命,在党的领导下深耕教学与科研,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在全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上,学校党委书记胡明表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初心使命,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充足的干劲投身“双一流”建设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提供法大智慧、作出法大贡献,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2.砥志研思,学深悟透
为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中国政法大学师生通过参加研讨、讲座、培训和线上等方式开展了多样化的理论学习活动。
2022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走进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礼堂,就党的二十大精神向法大师生进行宣讲。“要聚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深化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开展法学交流、培养法治人才等各项工作。”胡明在报告会后表示。
2022年10月21日下午,法大博士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召开。会议主题为“开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谈法治成就、说学科发展、话法大未来。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参事焦洪昌就“中国式现代化”阐释了自己的看法。焦洪昌谈及法学院的责任:“法学院应着力解决好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要站位高、谋划远,形成合力,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提出法大方案,贡献法大智慧,展现法大风采。”
为了更加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中国政法大学还积极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和校外专家来学校做党的二十大精神辅导报告。民商经济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多个学院,也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师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同时,学校科研部门结合自身学科、人力及理论研究优势,设立“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弄懂吃透。
为了增强学习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中国政法大学巧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参考、理论学习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多种平台,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在全校持久不息。
3.践行使命,写好答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贡献力量,中国政法大学一直在路上。
2017年,国家级重大课题“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交付给中国政法大学。学校举全校之力、汇学界之智,将这一重大课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作为首席专家的张晋藩先生,年过九十依然耕耘不辍,带领老中青专家团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枝繁叶茂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交出了一份“中央满意、学界认可”的答卷。法治现代化、大国法治、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中华法系的再造等多项建议,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
2021年1月16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在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揭牌。研究院的落成,旨在学习好、研究好、阐释好、运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政法大学高度重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工作,积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系列课程,挑选经验丰富、广受学生好评的老师,用平实话讲好大道理,帮助本科学生及时、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2021年3月,一门崭新而特殊的课程出现在学校选课系统中。正式开课时,教室被挤得满满当当。讲台上的主讲人,正是校长马怀德。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罗云鹏听完课后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勾勒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蓝图,并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的内涵。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这门课程,从中汲取养分,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学校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就是其中的典范。霍政欣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教师团队于2022年1月获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海外流失文物追索等重大国际法与涉外法治议题,该团队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2年11月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负责的2022年全国公证行业党建工作培训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证机构党组织负责人以及中国公证协会、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局的人员共1400多人参加了本次培训。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两部分内容进行了详尽阐释。
早在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的同学们就自发组建起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小组,利用寒假深入基层调研,从河长制运行到依法抗疫,从地役权改革到中小学普法活动,法大学生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在生活中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2021年3月,学校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中心,对40个学习小组进行跟踪指导,致力于构建青年学子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阵地。
“中国政法大学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承担着学习宣传阐述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全过程,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法大力量!”马怀德表示。
(本报记者 姚晓丹 本报通讯员 鄢峻安 朱枫荻)
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道路上砥砺前行
讲述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际法学院院长 孔庆江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31日 05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这离不开一支精通国内法和国际法的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在深入学习和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作为一名国际法专业教师,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国际法研究和教学历程,深深地感受到个人发展与大时代下中国的国际法研究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7年,我怀揣着从事外交工作的梦想开始攻读国际法专业研究生。1995年我脱产攻读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走上了国际法教学和研究之路。1999年6月,我来到德国海德堡马普比较公法和国际法研究所这个国际法研究重镇访学。这时,正值中国就加入世贸组织与美方进行双边谈判之际,谈判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我也被这一重大事件所吸引,在马普所的3个月内全身心投入对中国入世相关问题的研究。2000年1月,我得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入职邀请。东亚研究所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主。现在想来,应该是中国入世大背景下我的相关国际法律问题研究计划,使他们决定给予我正式研究职位。
2011年年底,我开始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法学教学研究机构,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多年来从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深感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直以来,我们从入学的法学专业学生中挑选优秀苗子加以悉心培养。在强化法学知识、思维培养的同时,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强调未来涉外法治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涉外法治人才需要拥有跨文化交流经验以及较强的外语能力。近年来,我们大胆尝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年,我们开设了中美合作法大—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的“1+1+1”双硕士学位项目,旨在加强跨文化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还在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主的全国外语院校的优秀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通过研究生推免方式选拔人才进入我校攻读国际法专业。此外,我们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招收英语加法学本科生,集合两校的最优资源以求培养“外语法学双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这也是我校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
我从事国际法教育和研究工作已经20多年了。虽然没有如当初梦想的那样,做一名应用国际法践行国际法治的外交官,但是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培养更多的涉外法治人才,我倍感荣幸与自豪。我将全面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国际法研究和国家的国际法实践作出更多贡献!
(本报记者姚晓丹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