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可华:新加坡《高中H1华文与华文B课程标准》浅析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31/2023 11:29:40 A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新加坡《高中H1华文与华文B课程标准》浅析
2023-01-30 作者:余可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语言课程标准以纲要形式规定语言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等,是教学大纲与课程计划的具体化。国际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实施课程、组织教学与评估教学成效的依据与准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科学化、标准化、规范性运作提供保障。
实施差异化教学
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构成,华人在新加坡总人口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在新加坡,中文一般被称为“华语”或“华文”,中文课程是当地华人的母语课,在中小学被列为必修课,很早就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新加坡教育部正式实施《高中H1华文与华文B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标准》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将21世纪技能纳入课程框架内,这里的“21世纪技能”是指学生的沟通、协作技能,资讯科技相关技能,公民意识、环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技能,批判与创意思维能力等。《标准》旨在通过母语教学,让学生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等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国家与族群产生认同感,并与本区域甚至世界其他区域有着相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群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虑到学习者的背景与学习特点,《标准》希望能够有效实施差异化教学,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根据学生的初始水平、强项、能力、兴趣、学习动机、经验等,采用差异化教学法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二是为学生制定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落实“保底不封顶”的原则。一方面协助学习有困难或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另一方面提供额外的学习机会给能力强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潜能,发挥所长。三是根据学生修读H1华文与华文B课程的不同情况,参照两个课程的不同目标,设计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学活动、任务以及评价方式。例如,H1华文课程会优先选择文学作品和各类生活语料作为阅读教材,其所选用的文学作品的篇幅在800—1200字之间。而华文B课程则大量采用生活语料作为阅读教材,包括短新闻、广告、电子邮件、博客日记等,篇幅多在600字左右。
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导向
《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交际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依托“文化”“关系”和“变化”让学生深度参与对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首先,《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中文与他人沟通,注重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口语互动与书面互动能力,突出语言技能的实际运用与高阶思维训练。例如,高中H1华文课程,在口语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就生活和时事课题,流利、清楚、有条理地描述其相关经历或发表观点、表达感受,在参与讨论时,能够回应对方提出的观点,持续交换意见。同时,还要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人沟通,能够善用科技手段,利用互动学习平台与他人交流。另外,在交流过程中,要做到发音正确、清晰,语调自然、富有感情,能够使用丰富的词汇与多样化的句型。
其次,《标准》以“文化”“关系”和“变化”作为贯穿各项教学内容的主题,通过合适的生活语料,建构并深化学生对于这三个主题的理解,让他们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其认知水平和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文化”“关系”和“变化”既是相关课程的主题,也是探讨问题的视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开展深度多元对话的机会,能够在提升其高阶思维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变化”这一主题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流行的个人代步工具;而从“文化”视角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个人代步工具如何呼应“减少用车”的生活理念,如何打造更安全的骑行文化;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新加坡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思考在空间有限且人口密集的环境下,应当如何避免意外的发生。
最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标准》注意选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相适应的话题,选材范围包括成长历练、家国情怀、饮食、娱乐消闲、保健、教育、科技、环保、文化传承等。这些话题既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内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现实中的问题;又能够引发讨论,让学生做出回应并进行反思,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对话。
利用真实语料与网络平台
真实的语料就是符合母语者语感的、可接受的、地道的,能够满足现实沟通交际需要的语言材料。使用真实语料组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应对真实交际场景的语言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使用新技术、社交媒体平台辅助教学,可以让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堂外,延长学生的语言学习时间,拓展其语言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
在语料来源方面,《标准》以各类型文本、生活语料,以及音频和视频教材作为教学资源,选择符合学生学习进度、水平与兴趣的主题,激发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并帮助其建立学习中文的信心。例如,H1华文与华文B课程都会大量选用来自报刊、宣传单、海报、日常对话、广播、视频等的生活语料作为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强项、能力与兴趣,以歌曲、短视频等为辅助,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项语言技能。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标准》还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平台。在培养听说能力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学生学习平台”(Student Learning Space)和“iMTL乐学善用互动平台”完成口头报告、话题讨论、情境对话及角色扮演。在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学会使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组织与整合。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社交媒体软件等与他人沟通、交换意见。在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各类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利用电脑来设计和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文的实用价值,而且能够降低汉字学习难度,提高其中文写作效率。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多语言文化环境普通话教育研究”(GD20YJY1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共建课题“RCEP协定影响下国际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研制”(2021GZGJ1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关键词:语言;学习;语料;教材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