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奉林: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基本内涵、理论与体系构建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3/2/2023 9:38:45 AM 来源:太平洋学报 0 次浏览
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基本内涵、理论与体系构建
2023-02-28 作者:陈奉林 来源:《太平洋学报》2023年第1期
摘要: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提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学科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大事,也是当前学术、学科与话语三大体系建设在具体行动上的深入展开。在当前中国崛起,与世界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的条件下,开展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研究必须紧扣时代主题而有针对性,三大体系建设落到实处而有实效性。学科体系建设是一项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积淀、凝聚现实的需要和民族的智慧,在总结既有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创建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学科体系,无疑会推动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跃进。
关键词:区域国别学科;基本内涵;应用理论;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陈奉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区域国别研究在我国兴起与发展,是近年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崭新现象,成为当前学术繁荣景象之一角,反映了学术研究与飞速发展的世界形势保持了同步。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引进、吸收与发展,我国的学术、学科与话语体系建设已经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应用理论、研究方法、分析视角与构建模式都在酝酿着新的巨大变革,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区域国别学已经远远超出单一的学科范畴。有学者指出:“新形势和新目标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精准制定国际战略,有力推进对外工作。这些都要求我国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做深刻、全面的研究,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是时代需要。”中国区域国别学科这个艰巨课题的适时提出与建设,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崭新动向与迈进趋势,在中国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基本内涵
把区域与国别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提出来加以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学科学术发展进程中的大事。在社会急剧发展的时代,学科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增加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然就很难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大转变过程。建立新学科,首先必须明确内涵。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内涵、体系与边界,不能事无巨细,没有自己的边界。区域国别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创阶段,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弄清楚,研究的对象、重点、方法、视角、体系等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我们主张从学科体系建设的高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把过于笼统、过于模糊的研究转向比较清晰具体的研究,关注历史上与现实中国家间、地区间和民族间重大的政治、经济、外交、非传统安全甚至战争与和平,以及国家间交流交往在推动文明进步与社会重大变革方面,突出国际交往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既涵盖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又涵盖西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周边地区(包括海洋边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欧美等西方发达地区这三大板块,应该是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关注重点。”
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具有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现在已经具备了开展这一艰巨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从中国的自身发展而言,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国,关注中国向何处去,怎么去。如果离开了这个具体条件,一切研究都成为无源之水。古代先贤已经告诫我们:“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一个正在崛起的、深深嵌入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对世界和地区的了解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国家发展需要有益理论支持的具体表现。应该指出,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只是初步的,或者说是准区域国别研究,很不成体系,真正与国际同行对话交流的成果还不多,与国外相比处于严重的不对称、不平衡状态。区域国别研究不同于国际关系研究,也有别于外交学和近年兴起的周边学,而是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路径、方法、关注的对象与重点,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推进整体研究。学术学科发展离不开对“虚理”的探讨,“虚理”不足是制约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内涵,我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1.1 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定性与定位
本来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也往往因人而理解不同,现在需要给它定位、定性,做出科学的解释。有的使用“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概念,有的使用“国际与区域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国际区域学”和“地域学”等概念。使用的概念不同,涉及的核心内容、重点领域也会不同的。区域研究是指以区域为单位,以跨学科的分析视野进行的综合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研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接近客观事实,做出主动而准确的反应。今天的国际环境、结构、运作方式已经不同于以前,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增加,不确定因素在增多,竞争加剧,大国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因此,区域国别研究面临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求研究者必须在视野、理论、分析与概括模式方面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区域国别学不仅仅是学术学理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学科建设、人材培养、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既然是学科建立建设,就必须把学科定性、定位弄清楚。这些都是区域国别研究应予重点考虑的。
1.2 区域国别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反映出我国学者自觉参与社会重大变革的使命与担当。在这种形势下,旧有的理论、叙述方法、分析模式以及世界观等已经显得不合时宜,特别是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东方国家整体崛起,重要性在上升,西方国家的重要性在逐渐下降。正如日本历史学家羽田正所说:“100多年前西欧描绘的巨幅画作的图案已经过时了,图案本身必须得到更新。如果以此为目标,就应该允许个体研究者充分利用其他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绘制出新的图案。此外,研究者们也可以共同构思新的图案。”这段话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与演进趋势,映现出人类历史百年来的沧桑巨变。正因为如此,我国学者在努力寻找中国的表达方式,立足我国历史脉络下的知识体系和文人话语,理解普通百姓的观念和心理习惯。
要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必须明确和解决核心问题。所有的研究必须围绕着核心问题来展开,真正体现“学”的价值和“科”的重要性。学理探讨及其对现实问题的描述与回应,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力求精准、精确与精致,力戒形式化、空心化现象。我们对区域国别研究核心问题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其本质特征根本性理解基础之上的,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区域国别研究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与研究机构参与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给方兴未艾的区域研究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国内学者们根据形势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寻找加快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的路子。我认为,目前区域国别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这几个大的方面。
一是重点领域与主攻方向。区域研究与国别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生的动态演进过程。区域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国别研究基础上,二者不能成为“两张皮”。在战略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理论层面综合考虑,取得最大的综合利益。我们确立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目的就是在理论上完成学科体系构建,在实践上打破近代以来西方世界惯行的“势力范围”理论和旧有的“圈地”陋轨,树立以合作共赢为理念的国际关系新范式,建立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二是以多学科知识促进区域国别研究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是建立在区域研究基础上的,遵循了区域类研究的一般规律,其视角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取得了不小成就。即便是国别研究也不能忽视世界的视角,否则,就容易一叶障目,看不到研究的对象在国际时空中的准确位置,以及复杂的背景关系。区域与国别之间所表达的,是国际与地区的、国际关系与地区问题的维度,是经验研究与内外、整体的视角关联,同时也是全球化、跨国化与地区化的视角维度。
三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结合问题。区域国别学研究之所以有意义,受到重视,引起国内外学者研究,就在于它研究历史、关注现实,把现实问题研究置于坚实的历史基础之上。在研究过程中,有许多过去没有涉及的问题现在都已经提上日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更加多元甚至有所突破。在区域化和全球化同时发展的时代,单纯的历史研究或单纯的现实研究都存在明显的弊端,很难驾驭庞大而复杂的国际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长时段、连续性和整体性研究,推动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发展。把历史、现实与未来联系起来研究是一个好方法,因为现实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它的历史根源,特别是殖民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和东西方冷战时代造成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许多问题在今天仍是交错地出现。重新审视历史上留下的诸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追本溯源,不亦乐乎?
四是总结既有成果,吸收百家之长,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对于以前研究中提出的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应予吸收和系统阐发,一些研究已经触及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理、学术史、学科构建等问题,尽管不是很成熟,但是作为前人成果有必要做出认真梳理总结,特别是研究的视角、重点、应用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值得重视。区域国别学研究者们虽然在概念与重点等方面上存在分歧,但总体上是有利于学术向前推进的。学术研究重在积累和继承,尤其在创建新的学科体系时及时总结既有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1.3 加强区域性、全球性与多边性重大问题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出现都不是以单个的问题出现的,往往是一果多因。区域国别学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有自己特定的关注与使命。正因为如此,它所肩负的任务较之其他学科更加繁重。在当今全球化与庞大的生产力面前,全球化已经形成一个世界性体系,各种因素相互关联制约,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随心所欲地处理解决国际重大问题。可以这样说,研究和解决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是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引起的,也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在重大国际问题研究上,加强区域性、全球性问题研究,远比琐碎的、断裂性、分散性研究更有意义。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加强中外关系中的重大区域性问题研究,从关心人类命运的角度来关注中外交流下的东方社会变迁都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
最近500年以来,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合”的趋势,加强区域研究,符合东方哲学思想和宇宙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区域性、全球性问题突出,今天关注这个问题有它的必然性,不值得大惊小怪。区域与国别、区域与全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关注它们的内在逻辑是最好的研究方法。“从它的内涵来说,国别与区域研究应该是对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全面了解,这个‘全面了解’的范围是特别广泛的,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要尽可能地积累与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有关的、全面的知识。这也是国别与区域研究要去完成的基本任务。”区域研究和全球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互补充,互为犄角,入江昭强调:“应当注意的是,‘地区研究’并不等同于世界历史和全球人类的历史,……唯有全球性的、跨国性的视角才能把这些非西方国家的研究从狭隘的概念中拯救出来。”把研究的视野从单一的国别问题研究扩大到区域活动关联的各个方面,从简单的叙事定性扩大到对规律的阐释与把握,可以越过单一学科狭窄的樊篱,拓展出一个崭新的领域。
1.4 区域国别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关系
在构建东方外交史、东亚史和中外关系史方面,我们已经做过一些探讨,始终强调学科体系的重要性,也是关注最多的问题。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并不是一回事。现在应该把区域国别研究上升到学科体系建设的高度做通盘考虑,做出顶层设计。一事一议或一字一考地研究虽然也是重要的,但不能构成学科体系建设,无法推进学科的整体发展。“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科学,除了要在科学性、功能、结构与基本理论上进行学理探讨外,还要在学科体系上下功夫,解决好体系问题。无论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没有解决好体系问题的著作大有其在。……好的著作必然是体系完整严谨,各个内容与结构之间有密切的逻辑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内容不能构成严谨的体系。这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技术活和艺术活。”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加以筹划的,故而强调它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在学科建立与发展中创建学科体系。构建区域国别学研究体系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很不容易,也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尽管如此,也必须有人来做。人类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不但面临着对未来的选择,而且有能力作出这种选择。
为什么要构建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体系呢?首先应该说它是时代发展的重大需求,是当前中国国际地位发生的巨变向我国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艰巨课题,现在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崛起于今天国内的区域研究是全新国际环境中的学术自觉,是极有现实观照的精神文化创造,是范式引进与本土再造融合的产物。其次是区域研究的地理范围与板块对我国的重要性,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欧洲、非洲、北美、拉美、澳洲等。在彻底解构“西方中心论”之前,应该首先严肃对待跨国性的研究主题。新的区域研究与以前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其整体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研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与贯通,在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关注的重点等方面已经具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更多的时代风貌。这是以前既有研究不曾有过的崭新现象。关注重点、研究手段、材料取得与世界观等方面也具有了更多的时代特色。学科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长久安定,建立新型的安全观、利益观、秩序观和交往观,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确立新形势下的战略思维与世界眼光,更好地推动本学科的成长与发展。
(全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