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端鸿:回应时代之需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3/9/2023 12:44:56 PM 来源:中国教育报 0 次浏览
回应时代之需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张端鸿
2023年03月09日 星期四 中国教育报
■两会观察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尤政院士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分类施策。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也都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曾经探索过的自主招生改革,是赋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为多元人才的遴选提供了新的通道,并予以个性化培养;“强基计划”是通过高校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国家“高精尖缺”培养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但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很显然并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基础教育甚至学前教育都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选拔和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从更长的周期出发,科学理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采取更好的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设计,才能真正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解决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长期严重短缺的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人才培养需要大学一起参与设计,而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也需要中小学贡献智慧。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自然“冒”出来,而不是刻意“拔”出来的,更不是“掐尖”掐出来的。大学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和资源支持。一个智力水平出色的年轻人,如果进入大学后仍然保持着好奇心和想象力,又身处一个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能得到充分引导和支持的学习环境,大概率会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大学没有必要在入学前或入学初就开展贴标签式选拔。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的学习机会、充裕的教育资源、富有多样性的“赛道”,拔尖创新人才会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要避免过度选拔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带来负面影响,更不能用一轮又一轮严酷的选拔来替代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让学生学得越多越好。相反,在大学期间如果有大量的讲授型课程、应试型考试,会让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大学阶段,以应付课程为目的、以机械记忆为学习特征的表层学习方式,难以有效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以学生的深刻理解为基础,开展深入的科学探究,寻求知识的底层逻辑,探索实践应用中的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智慧领悟和情感满足,才可能达到深层学习的状态。深层学习一定发生在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上,但这种挑战并不体现在知识的难度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迸发层面。
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提供优质的普通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衷,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要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的攻关创新中起到攻坚作用,也要在事关全球发展和人类命运的问题上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以人文、历史、艺术等为核心的思维、精神和情感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缺少了高品质的人文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度就会受到限制。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回应时代之需,不断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历史上,以教育普及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我们需要重新系统思考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重新定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模式,致力于培养一大批足以深刻影响这个国家乃至全球和人类命运的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