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虎:科研团队“大部制”加速形成创新人才高地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3/20/2023 8:06:00 AM 来源:中国科学报 0 次浏览

科研团队大部制.png


科研团队“大部制”加速形成创新人才高地


作者:陈发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20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为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目标要求,以“引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改革创新人才团队发展机制,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集聚强有力的学术带头人。青藏所以第二次青藏科考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实施为抓手,以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体系重组为契机,整合国内青藏高原优势科研力量和条件平台,打造“引领性、平台型”的开放研究高地,充分发挥“国家队”的建制化优势,努力建设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


我们打造了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的人才队伍体系,创新探索全所“一盘棋”的科研团队大部制组织模式,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创新人才高地。


首先是深化人才体制改革。灵活使用编制、完善薪酬机制、加强岗位分类管理与评价,充分让人才大部分时间用于科研;成立院士专家办公室,服务保障院士专心致研;积极探索建立国际雇员稳定的创新环境。


同时,实施引育培并举,以“出人才”推动“出成果”。高标准完成特聘研究岗位遴选聘用,支持青年人才领衔担纲。根据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新组建区域地球系统模拟、高寒微生物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重大工程效应等研究团队,并不断加强已有优势学科的前沿部署。


此外,为了保证广大科研人员潜心致研,青藏所实行研究所-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三级管理体制,对12个研究团队实行年度考核和激励,对发展潜力大、成果突出的前20%科研人员实行协议薪酬制,对所有固定科研人员实行5年一次的国际评估,研究所层面不再针对科研人员实行年度考核。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青藏所整合3个已有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建设“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推进重组工作中,青藏所反复凝练国家需求背后的青藏高原研究重大科技问题,以此为牵引不断优化完善实验室研究方向布局,加大新兴交叉方向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其中实验室副主任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充分发挥团队建制化攻关优势,推动重大成果产出连创新高,两年来产出NSP系列高水平论文36篇。为加快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青藏所成立了由研究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实验室主任和本单位院士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展实验室固定人员遴选、人才流动管理、自主布置青年创新项目等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举措落实到位。


在重大任务方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青藏所围绕青藏高原“碰撞隆升、水、生态、人类活动及地球系统模型”等领域方向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自主部署4项青年创新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由40岁以下优秀青年科学家担任项目负责人。


在科研支撑方面,青藏所形成了以拉萨部为中心、辐射整个青藏高原的观测体系,融合“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级野外台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级综合科研平台,为青藏高原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完善可靠的支撑服务。此外,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落户青藏所,这是我国唯一针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科学数据门类最全、最权威的中心。


全所“一盘棋”的科研团队大部制组织模式,凝聚人才、历练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创新效能。2021年,青藏所首次自发组织开展国际评估工作,由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担任组长、来自18个国家或地区的6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评估结果表明,青藏所中68%的科研人员达到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秀水平,10个团队中有8个团队评估结果为优秀。青藏所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所。


青藏所人才会集效应明显,增长迅速。目前,各类人才约占研究人员总数的1/3。人才助力青藏所在服务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研究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依托第二次青藏科考、基础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任务平台,青藏所会聚了国内外6000多名科研人员,初步形成了国内顶尖、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人才高地。


我们相信,在中国科学院党组对实验室“所为基盘、室为高地”的定位指引下,青藏所必将充分发挥引领性平台型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汇聚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优势力量,打破原课题组自由探索研究模式的藩篱,围绕特定任务形成科研团队大部制组织模式,充分聚焦科研人员的精力,为科研创新带来新的生机。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韩扬眉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3-03-20 第1版 要闻)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