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丹洁:探索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5/2022 1:16:17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探索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
2021年03月17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段丹洁
在全球化时代,跨国界、跨文化合作交流日趋频繁,环境、能源、安全卫生等挑战需要全球协作共同应对。面向未来全球化人才需求,探索既立足本国实际,又兼具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人才培养路径,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全球胜任力是教育趋势
自美国哈佛大学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提出全球胜任力概念以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胜任力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经合组织提出的“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工具,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能够体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能够理解并欣赏他者的观点和世界观;参与开放、得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互动;能够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有助于了解外部世界,也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苏庆义谈到,如今中国正扛起推动全球化的大旗,我们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能够准确地宣传推介中国,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全球性议题的出现与解决,往往依赖于不同领域的交叉分析,在掌握专门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不同领域知识的人才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培养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和执行力的人才,能够减少分歧,推动各项议程和工作有序进行。
“全球胜任力是一种个人或组织与多背景的全球利益攸关者们打交道的能力。”山东大学(威海)全球胜任力研究院院长贾文山谈到,它包括个人、组织和有关政府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及时准确地研判重大事务,与全球利益攸关者们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乃至竞争和斗争等方面的一系列专业化技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蓉告诉记者,全球胜任力也称全球素养,是各国针对全球化提出的未来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总的来说,是指人们在全球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具有国际知识,了解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国际政治经济、国际组织机构的作用等。要具有国际能力,具有国际理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
全球胜任力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苏庆义谈到,祖国的强大,民族的自信,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步伐扎实有力,商品、资金、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有力推进了中外交流合作,这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物质支持。此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未来人才既需要宏观视野,也需要微观分析能力,这对全球胜任力培养提出了挑战。
张蓉表示,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人才,以强化中国在多边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但现阶段我国在培养青少年全球素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全球素养培养的社会关注度不够,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等。
在滕珺看来,教育工作者既要认识到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意义,也要批判地思考全球胜任力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中国价值立场的关系。只有充分认同本民族文化,并清晰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髓,才能与其他文化实现交流碰撞,为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打好坚实基础。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框架
谈及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滕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扎实做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国际理解的课程,增强学科渗透理念,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本土、国际问题。换言之,全球胜任力其实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国际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
“青少年全球素养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本国的教育环境。”张蓉谈到,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培养青少年全球素养的教育活动。基于我国目前国际理解教育的现实,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指导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规划;加大教育投入,推进不同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加强对现有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的引领,积极开展对全球素养培养的系统研究,为地方和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提供专业指导;系统开发国际理解教育的各层次课程,采取多样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方式,注重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全球素养。
贾文山表示,我国的教育与培训应适当借鉴国际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新型全球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扎实贡献。
记者 段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