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强 陈孝生: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1/11/2022 6:21:19 PM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0 次浏览
【教育强国】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10日 16: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崔延强 陈孝生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教育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交汇处,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应锐意改革,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快建设知识高度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和践行这一使命。
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强国战略一体化部署的划时代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和论述,做出一体化部署,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互为支撑、整体联动,充分体现出党对全面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战略部署达到新高度、步入新阶段。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科技进步需要创新驱动,创新驱动需要靠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需要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保障。因此,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三大强国战略中,教育强国是筑基工程、铸魂工程,它为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可持续的强力支撑,因此优先发展教育、推进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立德树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高校始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牢固阵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办大学
高校科学研究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加速提高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诸多关键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颠覆性革命,实现基础科学高度自主、关键技术高度自主,人才培养高度自主,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应把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输出地的优势,强力推进科教融汇,形成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等高质量创新人才高地和人才供给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原创性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高校应有贡献。
加强科教深度融汇、产教高度融合
以知识自主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创新知识生产组织方式,克服科教“两张皮”,实现产教“零距离”。
首先,我们应从学理层面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概念内涵、运行机制、治理困境、域外经验、突破路径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建构产学研融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其次,应总结提炼高校在推动产学研融通发展上的案例经验,围绕目前开展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树立大科学观、大教育观和大人才观,以大科学驱动大教育、赋能大教育、培育大人才。实现产学研从并重发展到深度融通发展的新目标,扭转以学科概念过度固化捆绑科研探索、学科壁垒意识过强的思维定式,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学科专业建设,在重大战略需求的驱动下,打通学科专业、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链条间的边界,布局多学科交叉汇聚的战略方向,优化学科专业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以及资源配置体系,贴近现代科技产业发展新领域新业态,构筑产学研全链条、融贯式、一体化知识生产组织体系,赋予学科专业新动能,开启新赛道。再次,应继续发挥科学院系统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天然优势,积累科教融合发展新经验,同时积极推动高水平大学与科学院系统在某些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领域的强强联合,优化科教资源,试点共建研究型学院,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解决新问题、走出新路子。最后,应进一步鼓励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大型企业独立举办或整合有关高校力量共同举办科技大学(学院)或工程师大学(学院),汇聚融通关键技术领域产教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加速解决高水平应用技术类人才的供给侧问题,克服产教相对脱节,缩短毕业生适应周期。
力克“五唯”顽疾,优化学术生态
破除“帽子”意识、论文导向、报奖驱动、排名兴趣,整治文字表述上破“五唯”,实际换汤不换药的“面上工程”,建立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符合知识生产规律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多元评价体系,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净化学术生态。转变教学科研领域传统评估观和质量监督观,减少不必要的规模性的学科专业评估评审,改进教育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充分激励一线教师和青年人才科教创新。回归高等教育常识、守护学术内涵发展、优化学术评价监督、构建新型学术文化是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经验研究”(21&ZD038)阶段性成果】
(崔延强,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孝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