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亚青: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构成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网 时间:12/1/2022 8:58:43 PM 来源:国际论坛 0 次浏览

秦亚青: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构成

2022-11-08 作者:秦亚青 来源:《国际论坛》2022年第6期


区域国别研究在我国实际上已经有着多年的历史,学界从不同视角对不同的区域和国家进行研究,对于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予以长期和深入的研究,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欧洲研究所和美国研究所、高校的东亚、南亚、非洲研究中心等。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同样的情景,不少国家都有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机构或智库。区域国别研究对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所生产的知识从来都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对正处在发展时期的中国尤其如此。

  现在,区域国别学已被设置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既然是一级学科,就不同于以前各种分立的研究机构和智库,而是统合性知识生产平台;同时,区域国别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交叉学科性质,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无法涵盖其研究内容。一方面,区域国别学涉及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专业领域,需要对每一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予以关注;另一方面,区域国别学又是一门统一的学科,需要对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汇统合。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那么,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应该怎样构成?也就是说,哪些类型的知识构成了区域国别学所需要的知识呢?

  从知识学的角度考虑,知识有多种分类方式。比如,知识可以分为实践性知识和表象性知识;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也可以分为一般性知识和专门知识。根据我国对这一学科设置的要求,参照一般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体系应包含三种类型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学理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这三种类型的知识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当前中国区域国别研究角度来看,这三种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既可以较好地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也具有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科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描述性知识:学科的基础

  描述性知识指对事实的描述,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一个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为学科发展提供初始性可能。在考虑学科的时候,往往会把描述性知识视为“常识”或“非知识”,这是因为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只有表象性知识,亦即经过人的理性思考、凝练为反映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才算是知识。实际上,这是一种学术偏见。描述性知识也是知识,并且是一切学理性知识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基本情景,比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运行,都需要有精准的了解,否则根本谈不上对这一国家和区域的进一步研究。虽然这类知识是描述性的,但舍其则无法开展针对国别区域的深入研究。一个优秀的国别区域研究者,首先就需要对所研究的国家有着全面、系统、真实的了解。因此,描述性知识是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说,要研究一个地区或是国家,如果不懂这个国家的语言,是很难深入下去的。首先研究者无法参考研究对象当地语言的原始文献,在使用第三种语言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会失去第一手资料和感知。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懂对象国的语言,就无法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其次,研究活动需要各种不同的沟通交流,如果没有熟练的语言能力,这样的交流便很难展开,尤其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大量的田野活动,需要到对象国或地区的现场调研和亲身参与,没有语言沟通的能力是做不到、也是根本做不好的。再次,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会塑造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文化、社会、民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多年来有着厚重的外语教育传统,有着完整的外语院校系统,有着系统的外语人才培养和储备,有着对外国文化与文学的介绍与评析。这对于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利好,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当年董衡巽等先生编纂的《美国文学简史》,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描述性的,但从对美国文学发展的描述中,我们不仅看到美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也了解了许多美国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中国是近年来崛起的世界性大国,一些地区和国家的事实性知识还处于高度缺乏的状态,不仅像非洲和拉丁美洲这样的地区,即便是对于我国的近邻,比如中亚和东南亚,也缺乏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这就首先需要有一批高质量的描述性知识产品,告诉我们对象国和地区的实际情景。这类知识产品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分析,但基本要求是系统、客观、真实。就目前中国区域国别研究而言,高质量的描述性知识产品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学科的需要,所以,这依然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平台。

    二、学理性知识:学科的内核

  第二类是学理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把学理性知识定义为学科的内核,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具有自己的学理性知识并以此为学科的重要标识。当然,区域国别学的学理性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个已有的学科范畴,因为它本身被界定为交叉学科,所以它的学理性知识也会呈现交叉形态。但有一点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就是学理性知识是寻求通则性的知识,是通过观察现实和逻辑推理而生产出来的知识。

  具体而言,学理性知识指人在掌握了基本的描述性知识之后,通过理性思考或是逻辑思辨而得出的、表现规律性的知识。这就是知识学所说的表象性知识或是理论。比如,经典物理学这一重要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核心知识体系是牛顿力学理论,因为牛顿理论为经典科学和宏观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做出了高度概括和准确的解释。在社会科学领域,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诸多理论,都属于学理性知识。这类知识超出了描述性的范畴,发现了某种社会发展规律或行为体的行为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基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及其实践活动、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性思考和认真反思而得出的科学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发展规律,成为具有解放意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福柯对知识和权力关系的研究,主要观察对象是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发现的却是权力和知识的一般性关系。任何一个学科,只要是以学科界定,必然要有学理性知识,区域国别学既然是一级学科,学理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构成要素。

  区域国别学在我国成为一级学科之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学理性数量不足和理论化质量不高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很难形成社会理论,更不用说理论创新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研究是基于中国江南农村的实际,亦即基于一个国家内部一个具体乡村的田野研究,但他发现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差异,提出了差序格局的理论模型。国际关系中的依附理论是基于拉丁美洲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情景展开的研究,并因之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直接挑战了美国政治学主流流派之一的发展理论。二战以后基于欧洲一体化实践的研究创造了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等重要理论,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后的制度主义和全球治理理论。基于东亚地区进程的研究对国际规范传播、国际合作形态以及国际制度运作提出了不同于基于欧洲实践的结论。

  因此,基于区域国别的研究是完全可能产生学理性知识的。这样的学理性知识首先关照的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和国家,发现对象区域和国别的规律性行为;然后再超越具体区域国别来验证理论的普适性范畴。脱离了具体地域文化的实践,社会理论是难以产生的。

    三、应用性知识:学科的功用

  第三类是应用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是指可以应用到当下实际情境中并且被证明是“有用”的知识,是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虽然学理性知识的生产目的不是即时的应用,比如自然科学界在努力发现和探索暗物质,但是至今仍无法说明暗物质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应用价值,但是,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会产生重要的应用效应。如果没有牛顿力学以及万有引力等重要理论,许多现代科技的发明和使用都无从谈起。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比如量子纠缠等,虽然背后的原理至今并非十分清楚,但许多内容都已经在应用之中,量子通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知识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在一个学科内产生的知识要能够用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加拿大学者罗伯特·考克斯在讨论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时候指出,主流国际关系研究基本属于解决问题的研究。比如,二战之后美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很多都是集中在国际体系层面,尤其考虑国际体系格局和大国关系。新现实主义就是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和国际结构的两极结构为研究的前提假定,霸权稳定理论更是直接考虑霸权秩序和霸权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最严重威胁。这显然与美国在二战后全面走向世界、维护世界霸权地位的态势高度相关。二是问题导向。应用性知识之所以具有社会性功用,是因为能够有意识地针对和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冷战时期的核威慑理论、确保相互摧毁理论等都是与美苏两个核大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直接相关的应用性知识。三是知识转化。将描述性知识、尤其是学理性知识转化为应用性知识是应用性知识生产的重要环节。描述性知识和学理性知识不仅可以与实用性知识相互转化,并且能够在转化中相辅相成,出新意、出成效。凯恩斯主义主要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而产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其中一些基本思想,比如重视就业和国家合理干预经济,也成为美国等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生产应用性知识或是将学理性知识转化为应用性知识。我国在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时候,首要考虑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需求,这就更加突出了应用性知识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实作用,也表明区域国别研究成果需要能够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是中国外交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为全球提供公共物品的重要实践。区域国别研究怎样为这些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再比如,在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必然走向世界,也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国别研究怎样为克服前进路途上遇到的障碍、困难和危机提供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也正是在这些方面,学以致用、问题导向、知识转化是区域国别学发挥应用性知识功能的基本标识。

    四、结语:交融会通

  我们讨论了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结构,提出描述性、学理性和应用性知识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三种基本类型:描述性知识是学科的基础,学理性知识是学科的内核,应用性知识是学科的功用。三类知识都是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不可或缺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描述性知识,就不可能出现“国别通”和“区域通”的人才,也无法进行其他类型知识的生产;没有学理性知识,高质量的应用性知识就难以产生,学科发展也难以深入持续发展,甚至会失去作为一级学科的基本标识;没有应用性知识,区域国别学则将无法承担当下的实践责任和社会功能,成为知识建筑的空中楼阁。

  最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三类知识绝不是各自独立或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和相辅相成的。怎样实现三类知识的交融会通,可能是区域国别学的关键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尤其是在这一学科的初始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无需人为地限定知识等级。描述性、学理性和应用性知识都是需要发展的,只要是高质量的知识产品,无论属于哪一类,都是中国现阶段需要的知识,纠结于哪类知识是学科的理想知识形态或终极知识产品不具重要意义。其二,无需人为地确定主导学科。区域国别学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学科,纠结于哪一种是主导学科很可能阻碍学科的良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因之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知识里程碑,至今对社会科学诸学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只要能够生产真实、合理、有效的知识产品,无论研究重心居于哪一个关联学科,都是区域国别学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交融会通上面下创新的功夫。于不同学科交汇处发现创新点是区域国别学知识生成的着力点,也是交叉学科的内在优势。仅以国际关系领域为例,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交叉产生了重要的学理性和应用性知识产品,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社会学、国际政治心理学这些名称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区域国别学为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成果也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想)


lll